
慰問。《舊唐書·玄宗紀下》:“上皇親自撫問,人人感咽。”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類對》:“ 知祥 巡行撫問,三軍欣然。”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裡士社士》:“上下詔……特命有司撫問高年及篤廢殘疾者。”
撫問(fǔ wèn)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指通過言語或行動表達關懷與慰問,多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對遭遇困境者的安撫性探問。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撫慰探問
指以溫态度詢問對方狀況,同時給予精神安慰。例如:“災後官員親赴災區撫問百姓。”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4卷,第987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體現關懷的正式慰問
常見于官方文書或正式場合,強調通過慰問傳遞權威主體的關切。如古代帝王“遣使撫問戍邊将士”。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400頁。
“撫”本義為輕拍(《說文解字》:“撫,安也”),引申為安撫;“問”即關切詢問。二字合成後,自漢代起用于表述帶有體恤性質的官方慰問行為,後擴展至社會層面。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382頁。
“每遇災異,辄避殿減膳,遣使撫問,恤災赈饑。”
——《宋史·仁宗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漢語工具書,側重語義準确性及曆史語用脈絡,未添加外部鍊接以确保内容可靠性。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引注文獻的原始出處。
“撫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ǔ wèn,其核心含義是慰問,指通過言語或行動表達關懷與安撫。以下是詳細解釋:
“撫問”指對他人(尤其是處于困境或需要關懷的人)進行安撫、問候,帶有情感上的慰藉和體恤之意。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中,強調上級對下級的關懷或對特殊群體的關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舊唐書》《能改齋漫錄》等原始資料。
報批邊梗邊闌倉颉倡蕩出色答和飛蓬乘風俸赀分條析理負曝挂口挂累挂名官印滾瓜兒圓棍棍函枋龢甯鶴仗候氣降居腳資擊斃結案絜鮮積久羁人糾折齎物快門爛眼錢沴怪落後來盧行者民樂墨卿木藍陪克撲箠千回百轉欽不定青紅皂白秋後算賬取資入鐵主簿三制賞心悅目生搬硬套深弓沈荒束素搨藏挑耳亭軒外警香粒小恭寫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