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蘧篨 ”。亦作“ 蘧除 ”。1.用葦或竹編成的粗席。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庶人即草蓐索經,單藺蘧蒢而已。”《周書·韋夐傳》:“昔 士安 以蘧蒢束體, 王孫 以布囊繞屍。” 宋 陸遊 《舟中作》詩:“蘧蒢作帆三版船,漁燈夜泊 閶門 邊。”《明史·後妃傳二·莊烈帝恭淑田貴妃》:“暑月駕行幸,禦蓋行日中。妃命作蘧篨覆之,從者皆得休息。”
(2).身有殘疾不能俯視的人。《國語·晉語四》:“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 韋昭 注:“蘧蒢,直者,謂疾。” 宋 王安石 《上執政書》:“蓋自古者至治之世,自瞽蒙、昏瞶、朱儒、蘧蒢、戚施之人,上所以使之,皆各盡其才。” 清 李漁 《奈何天·形變》:“那裡知道冥冥之中有我這變形使者,能把蘧蒢、戚施變做 潘安 、 宋玉 。”
(3).谄谀獻媚的人。 漢 王充 《論衡·累害》:“戚施彌妒,蘧除多佞。”《漢書·叙傳下》:“ 宣 之四子, 淮陽 聰敏,舅氏蘧蒢,幾陷大理。” 顔師古 注:“蘧蒢,口柔,觀人顔色而為辭佞者也。” 宋 黃庭堅 《次以道韻寄範子夷子默》:“持論不蘧蒢,奉身謝誇詡。”
蘧蒢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粗竹席
在《漢語大詞典》中,“蘧蒢”指古代用竹篾或葦草編織的粗席,常用于鋪墊或遮蔽風雨。例如《詩經·邶風·新台》有“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的記載,漢代鄭玄注疏時提到“蘧蒢”為漁具的輔助材料,印證其原始用途。此義項亦見于《禮記·喪服大記》,描述喪禮中不同身份者使用席子的差異,側面反映其材質與功能的階級性。
植物名
部分文獻如《本草綱目》将“蘧蒢”與“瞿麥”關聯,認為其指石竹科植物瞿麥(Dianthus superbus),全草可入藥,具清熱利尿功效。這一釋義在《爾雅·釋草》中亦有旁證,但需注意“蘧蒢”與“瞿麥”的混用現象多出現于地方性醫學典籍,主流辭書仍以竹席釋義為權威。
從詞源學角度,“蘧”本義為驚喜之态(《說文解字》:“蘧,蘧然也”),後假借為竹席;“蒢”從艸(草)部,表草制物品。二者組合構成複合詞,凸顯古代以草木為原料的生活器具特征。
“蘧蒢”(qú ch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粗席
指用蘆葦或竹子編織的粗糙席子,常用于古代日常生活或臨時鋪設。例如《詩經》中提到的“簟笰朱鞹”,鄭玄注疏時曾以“蘧蒢”釋之。
身體殘疾者
特指因疾病(如雞胸、佝偻)導緻無法俯身的人。此義項源于《國語·晉語》中“蘧蒢不可使俯”的記載,形容身體形态的缺陷。
谄媚之人
引申為阿谀奉承者,含貶義。古人以身體殘疾隱喻品行不端,如《詩經·邶風·新台》以“蘧蒢”諷刺衛宣公強占兒媳的丑行。
其他說明:該詞存在異體寫法“蘧篨”“蘧除”,需根據文獻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場景。
晻鬰八面駛風半夏稻本頭逼惱鸧麋鼚軒馳爽噔楞典冊彫棠肚帶镦短放倒凡驽非族風塵之言風言醋語佛郁幹老子鈎雲挂靠谷帛辜射海角天涯弘潤駕鵞巾襪鈞石郡守钜眼可嗤廊宇冷怔兩賢相厄斂退聊表寸心陵岑滿盈穆耀蹑蹻擔簦女博士盤面聘書親昭柔節山顔燒薙樹涼嗣虐筍裡俗物淘物田役威略溫源谷無何有鄉仙阙小疵攜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