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勸助,勸勉。《易·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孔穎達 疏:“君子以勞來之恩,勤恤民隱,勸助百姓,使有成功,則此養而不窮也。”《清史稿·禮志二》:“ 康熙 時, 聖祖 嘗臨 豐澤園 勸相。”
“勸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àn xiāng,其核心含義為勸助、勸勉,通常指通過言語或行動鼓勵他人互助或積極行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勸助與勸勉
指通過勸導、激勵促使他人互相幫助或努力達成目标。例如《易·井》中提到“君子以勞民勸相”,意為君子應慰勞民衆并鼓勵他們相互協助。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如今“勸相”一詞使用較少,但“勸勉”“勸導”等近義詞仍常見,多用于教育、管理等領域,強調通過積極引導促進合作或個人成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周易》《清史稿》等文獻。
勸相(quàn xiàng)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通過勸告和行動來改變或影響某人的态度、行為或決策。這個詞可以根據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分析。
拆分部首:勸相由「讠」和「目」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讠」是象形字部首,表示言語;「目」是象形字部首,表示眼睛。結合在一起,意味着用言語勸告改變他人的眼光。
拆分筆畫:勸相一共有15個筆畫。其中「勸」為6畫,「相」為9畫。
來源:勸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早期的金文和篆書中,「勸」字往往使用類似「夅」的形狀來表示。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相」時提到,「相」字最早使用是在《甲骨文》中。這些文字的寫法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勸相」。
繁體:繁體字「勸相」的寫法是「勸相」。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勸」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形狀沒有太大變化;「相」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朝代也有所差異,但整體區别不大。
例句:他勸相我不要放棄,繼續努力。在這個例句中,「勸相」表示他通過勸告來改變我的态度。
組詞:勸告、勸說、勸導、改變、影響。
近義詞:勸誡、勸慰、規勸、勸告。
反義詞:勸阻、制止、不勸不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