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劝相的意思、劝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劝相的解释

劝助,劝勉。《易·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孔颖达 疏:“君子以劳来之恩,勤恤民隐,劝助百姓,使有成功,则此养而不穷也。”《清史稿·礼志二》:“ 康熙 时, 圣祖 尝临 丰泽园 劝相。”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劝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uàn xiāng,其核心含义为劝助、劝勉,通常指通过言语或行动鼓励他人互助或积极行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劝助与劝勉
    指通过劝导、激励促使他人互相帮助或努力达成目标。例如《易·井》中提到“君子以劳民劝相”,意为君子应慰劳民众并鼓励他们相互协助。

  2. 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 《清史稿·礼志二》记载康熙帝曾“临丰泽园劝相”,即通过亲身示范劝勉百姓重视农事。
    •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注解:“劝相”包含“慰劳其民”和“劝民相助”两层含义,强调以恩德引导民众合作。

二、词源与结构


三、应用场景

  1. 社会治理
    古代官员常以“劝相”推行政策,如鼓励农耕(“劝农”)或倡导互助。
  2. 道德教化
    儒家思想中,“劝相”体现为通过德行感召他人向善,如《周易》中“劳民劝相”的治国理念。

四、现代延伸

如今“劝相”一词使用较少,但“劝勉”“劝导”等近义词仍常见,多用于教育、管理等领域,强调通过积极引导促进合作或个人成长。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周易》《清史稿》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劝相

劝相(quàn xiàng)是一个中文词汇,指的是通过劝告和行动来改变或影响某人的态度、行为或决策。这个词可以根据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分析。

拆分部首:劝相由「讠」和「目」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讠」是象形字部首,表示言语;「目」是象形字部首,表示眼睛。结合在一起,意味着用言语劝告改变他人的眼光。

拆分笔画:劝相一共有15个笔画。其中「劝」为6画,「相」为9画。

来源:劝相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在早期的金文和篆书中,「劝」字往往使用类似「夅」的形状来表示。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相」时提到,「相」字最早使用是在《甲骨文》中。这些文字的写法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劝相」。

繁体:繁体字「劝相」的写法是「勸相」。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劝」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基本形状没有太大变化;「相」字的写法在不同的朝代也有所差异,但整体区别不大。

例句:他劝相我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在这个例句中,「劝相」表示他通过劝告来改变我的态度。

组词:劝告、劝说、劝导、改变、影响。

近义词:劝诫、劝慰、规劝、劝告。

反义词:劝阻、制止、不劝不说。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