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潰敵軍。 唐 許敬宗 《唐并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乃以公為行軍總管,遵彼前茅,追奔若順海,乘茲破竹,潰敵如決河。”
“潰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dí(注音:ㄎㄨㄟˋ ㄉㄧˊ),其核心含義為擊潰敵軍。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多用于古代軍事描述,例如唐代許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中記載:“乘茲破竹,潰敵如決河”,比喻擊潰敵軍如洪水決堤般勢不可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軍事典籍。
《潰敵》是一個表示戰勝敵人、使其潰敗的詞彙,形容戰争中的勝利,意味着敵方大規模的潰逃、戰敗。
《潰敵》的部首是水(氵)和敝(敵的本意),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潰敵》是由漢字接龍推演而來的,水敵->潰敵。最早出現于古代典籍《漢書·馬援傳》中,用于形容馬援戰勝敵方,使其大潰敗。
《潰敵》的繁體字為「潰敵」。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在篆刻時期,潰字的寫法為「擉」,敵字的寫法為「攵」。
1. 士兵們勇敢地沖向敵軍,最終潰敵全軍覆沒。
2. 這場戰役中,我們巧妙地運用計謀,成功潰敵。
潰退、潰散、擊潰、衆敵易離。
戰勝、擊敗、戰敗。
戰敗、戰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