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通俗话本、演义等绘有人物绣像及每回故事内容者,称“全相”。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日本 内阁文库藏 元 至治 (1321至1323年)间 新安 虞氏 刊本全相(犹今所谓绣像全图)平话五种。”
“全相”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古籍版本学术语
指元明时期通俗话本、演义类书籍中配有人物绣像及每回故事插图的版本形式。这种形式通过图文结合增强阅读体验,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的元至治年间“全相平话五种”。此类版本在日本内阁文库等机构仍有保存。
现代汉语中的引申含义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定义为成语,表示“事物完整、全面,没有遗漏”,由“全”(完整)和“相”(各方面)组合而成。但此用法在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与古籍术语存在语义延伸关系。
注意:
全相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解释事物形态、面貌或外貌的整体状态。
全相由部首关(一)和右部分相(十)组成。全相的总笔画数为十一画。
全相一词源于古代汉字,常见于现代汉字中。繁体字形如「全相」。
在古代,全相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全相曾写作「全相」。
1. 她的全相非常美丽动人。
2. 这幅画的全相十分具有艺术感。
1. 全面:指涉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个方向。
2. 形相:指事物的形态和面貌。
3. 面貌:指人或事物的外表。
1. 整体:表示事物的完整部分或总体。
2. 完好:表示事物的状态良好,没有受到损伤。
3. 呈现:表示事物或现象展示出来。
1. 残缺:表示事物的一部分缺失或受到破坏。
2. 片面:表示事物只考虑了一方面,缺乏整体性。
3. 模糊:表示事物的形象或概念不够清晰或准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