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蠶箔。飼蠶的器具。用萑葦或細竹編織而成。也稱“薄曲”。
“曲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曲簿(拼音:qǔ bù)指一種用萑葦或細竹編織而成的蠶箔,是古代飼蠶的器具,也稱為“薄曲”。其作用類似現代養蠶用的竹篩或葦席,用于放置桑葉和蠶蟲。
清代詩詞中曾出現相關描述,如莫瞻菉的《粵東詩》中有“曲簿秋晴曬蔗霜”一句,側面反映其在農耕生活中的應用。此外,部分地方戲曲(如蹦蹦戲)的手抄劇本也曾以“曲簿”為名,但此義項與飼蠶工具無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如需更全面的釋義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或方言辭典。
《曲簿》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意思。最常見的意思是指文學或藝術作品集合,特别是音樂作品收錄的冊子或冊本。此外,它還可以用于描述一本記錄曲藝或戲曲的劇本或文獻。
《曲簿》的拆分部首為“曰”和“竹”,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它一共有9個筆畫,依次書寫。
《曲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經常被記錄在冊子或筆記本上。而這些記錄下來的作品集合就被稱為《曲簿》。所以,這個詞最初是用來形容記錄曲藝的冊子的。
在繁體字中,曲簿的寫法為「曲簿」。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曲簿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地域和書法風格,字符的形狀和結構可能有所差異。然而,基本的意思和概念始終保持一緻。
1.我在書架上找到了一本古老的曲簿。
2.她的父親傳給她一本戲曲曲簿,希望她能繼承這門藝術。
譜曲、小曲、曲藝、曲子、曲詞
曲集、曲譜、曲典、曲目
散曲、雜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