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隅的意思、防隅的詳細解釋
防隅的解釋
位于山隅之水防。 唐 杜甫 《峽口》詩之一:“開闢當天險,防隅一水關。” 仇兆鳌 注:“防隅,水防山隅也。”
詞語分解
- 防的解釋 防 á 戒備,預先作好應急的準備:防止。防備。預防。防範(防備,戒備)。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嚴格控制個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敵一樣)。防微杜漸(在壞事和錯誤剛冒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以免發展下去)。 守衛
- 隅的解釋 隅 ú 角落:城隅。牆隅。屋隅。隅隙(屋角的洞穴)。向隅而泣。 〔隅中〕将近中午的時候。 靠邊的地方:海隅。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防隅”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具有以下含義:
-
本義與詞源:
- “防”指“防火、防備火災”,“隅”指“角落、城角”。二字組合,字面可理解為“在城角防備(火災)”。
- 該詞源于古代城市消防制度,特指宋代在京城設置的專門負責防火、救火的機構和人員。
-
曆史專指(宋代消防機構):
- 核心含義: “防隅”是宋代特有的消防機構名稱,全稱常為“防隅軍”或“防火隅”。
- 設立背景: 宋代城市(特别是都城汴梁、臨安)人口稠密,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火災頻發。為加強防範,官方設立了專門的消防組織。
- 職能:
- 瞭望預警: 在城中高處(如城角、望火樓)設置哨所,日夜輪值,觀察火情。一旦發現火情,白天舉旗、夜間舉燈為號,指示起火方位。
- 滅火救援: 配備消防器材(如水桶、水囊、麻搭、斧鋸等),負責撲滅火災。
- 維持秩序: 火災發生時,負責疏散人群,維持現場秩序,防止趁火打劫。
- 組織與規模: 防隅軍通常由軍隊士兵組成,或招募民間壯丁。在都城等重要城市,防隅軍規模較大,分區駐防,形成覆蓋全城的消防網絡。例如,南宋臨安府(今杭州)就設有多個防隅(如東隅、西隅、南隅、北隅等),各隅有固定營房和人員。
- 别稱: 有時也稱“潛火”(取“滅火于未燃或初燃”之意)或“火隅”。
-
引申與泛指:
- 雖然“防隅”特指宋代官辦消防機構,但在後世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有時也可泛指負責防火的崗位或人員,或指代防火的瞭望點(隅所)。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對“防隅”的解釋明确指向宋代防火救火的機構。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 《東京夢華錄》卷三“防火”條: (宋)孟元老著。詳細記載了北宋汴梁城防隅軍的設置、瞭望報警制度及救火場景。是研究宋代都市生活和社會制度的一手史料。來源: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
- 《夢粱錄》卷十“防隅巡警”條: (宋)吳自牧著。詳細記載了南宋臨安府防隅軍的設置(如東隅、西隅等)、人員配置、職責(瞭望、救火、維持秩序)及裝備。是研究南宋臨安的重要文獻。來源:吳自牧. 夢粱錄.
- 《宋史·職官志》、《宋會要輯稿·職官/兵》: 官方史書和政書,記載了宋代官制,其中可能涉及防隅軍的隸屬(如隸屬廂軍或地方治安機構)及管理情況。來源:脫脫等. 宋史;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
- 《中國消防通史》: 李采芹主編。作為專門史著作,其中對宋代消防制度,特别是防隅軍的設立、運作、作用有系統詳盡的論述。來源:李采芹. 中國消防通史. 北京:群衆出版社,2002.
網絡擴展解釋
“防隅”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
字面本義
指位于山腳或角落的水防設施。該解釋源自杜甫《峽口》詩句“開闢當天險,防隅一水關”,仇兆鳌注解為“水防山隅也”。這種用法強調地理上的具體防禦結構,如山腳處的堤壩或水利工程。
-
引申比喻義
部分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防備四面八方的攻擊或圍困”,比喻面對困境時需全面警惕。例如形容軍隊在戰争中需防範多方向威脅,或引申至生活中應對複雜挑戰的策略。
補充說明:
- 權威性較高的來源(如)及多數學術注解均以字面本義為主,比喻義較少見于古籍。
- 使用時應優先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尤其在引用古典文獻時,需參照原詩及注釋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挨捕暗堡半桌豹襦變徵璧回搏取不戾羼補長東黃河大橋沖年丑聞鉏民藸蒘當熊抵死謾生抖空竹發講鳳絲改容崗位責任制輠脂還形燭汗堿捍圉蒿蓬賈鵩簡獨斝彜金面浻澋恪守不渝狂煽闊懷萊茵河曆日留瘦溜圓龍虎風雲蠪蟜落漠履正面腆沵沵貉裘鷗波萍迹配樂泣愬泉源灑花尚書履事在人為收伏肆縱松喬遷景遂便踒人五方烏獲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