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駿馬名。 唐 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将軍畫馬圖歌》:“昔日 太宗 拳毛騧,近時 郭 家獅子花。” 錢謙益 注:“《長安志》:‘ 太宗 六駿,刻石於 昭陵 北闕之下。五曰拳毛騧,平 劉黑闥 時所乘,有石真容自拔箭處,嘗中九箭也。’《金石録》:‘ 太宗 六馬,其一曰拳毛騧,黃馬黑喙。’”
“拳毛騧”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讀音
讀音為quán máo guā,原指唐太宗李世民的戰馬,屬“昭陵六駿”之一。該馬因周身旋毛卷曲得名,“拳”通“卷”,形容毛發卷曲;“騧”指黑嘴的黃馬。
曆史背景
此馬原名“洛仁騧”,是代州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獻給李世民的坐騎,後因參與平定劉黑闼之戰(公元622年)而聞名。戰鬥中身中九箭,李世民為其刻石紀念,現存于昭陵北阙。
詩詞引用
杜甫在《韋諷錄事宅觀曹将軍畫馬圖歌》中寫道:“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借馬喻人,贊頌勇武精神。
象征意義
後衍生為良馬代稱,并引申出“勇猛、忠誠”的意象,常用于形容武将或英雄人物。
“拳毛騧”本為唐太宗坐騎名,後通過文學化用成為勇武精神的象征。其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與文學語境綜合理解。
拳毛騧(quán máo guā)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一種中國古代的馬匹品種。這種馬的外貌特征是頭頂上有一個硬毛簇,毛色多為棕色或黑色。這種馬匹體型強壯且速度很快,所以在古代被廣泛用于戰争和交通。
根據《康熙字典》,拳毛騧的拆分部首是殳(shū),它的總共包含了16個筆畫。其中,“拳”部分是由手(扌)和田(田)組成,表示拳頭的樣子;“毛”部分是由氵和毛組成,表示頭上的毛;“騧”是由馬(馬)和侖組成,表示馬匹的品種。
拳毛騧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由漢朝的學者所創造的。在繁體字裡,拳毛騧被寫作「拳毛騬」。
在古代的漢字中,拳毛騧的寫法與今天稍有不同。拳部分由「手」左右加上「田」,表示拳頭的樣子;毛部分由「氵」和「毛」組成;騧部分由「馬」和「侖」組成。
拳毛騧是古代中國曆史上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
拳毛騧的近義詞有騧、馬、千裡馬等;反義詞則沒有一個特定的詞語,因為它是一種特定品種的馬匹,沒有和其他馬匹相對立的部分。
拳毛騧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騧驚、騧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