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詐的意思、誇詐的詳細解釋
誇詐的解釋
虛僞欺詐。《漢書·韓信傳》:“ 齊 誇詐多變,反覆之國。”
虛誇狡詐。 宋 曾鞏 《齊州雜詩序》:“ 齊 故為文學之國,然亦以朋比誇詐見於習俗。”《明史·漢王高煦傳》:“ 高煦 外誇詐,内實怯,臨事狐疑不能斷。”
詞語分解
- 誇的解釋 誇 (誇) ā 說大話,自吹:誇口。誇張。誇耀。誇嘴(誇口)。浮誇。誇誇其談。 用話獎勵,贊揚:誇贊。誇許。 奢侈:“貴而不為誇”。 誇 (誇) à ㄎㄨㄚˋ 古同“跨”,兼有。 筆畫數:; 部
- 詐的解釋 詐 (詐) à 欺騙,用手段诓騙:欺詐。詐騙。詐取。詐財。詐哄。爾虞我詐。詐語(騙人的話)。 假裝:詐死。詐降。 古同“乍”,突然。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誇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誇詐”由“誇”(誇大)和“詐”(欺騙)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通過誇大事實或說謊進行欺騙。它常用于貶義語境,形容人言行虛僞、不實,例如描述愛吹噓或狡詐之人。
二、詳細解釋
- 虛僞欺詐
指表面誇大實則帶有欺騙性質的行為。如《漢書·韓信傳》提到齊國“誇詐多變”,形容其反複無常、不可信賴的特性。
- 虛誇狡詐
強調以浮誇言辭掩蓋真實意圖。宋代曾鞏在《齊州雜詩序》中批評齊國習俗“朋比誇詐”,指出其表面繁榮下的虛僞風氣。
三、曆史典故與用例
- 古代文獻:漢代已用于描述國家行為,《明史·漢王高煦傳》評價高煦“外誇詐,内實怯”,揭示其表裡不一的性格。
- 地域關聯:曆史上常與齊國(今山東一帶)關聯,反映該地區在特定時期的文化或政治形象。
四、使用場景
- 日常語境:多用于批評他人誇大其詞或言行不一,如“他總愛誇詐,不可輕信”。
- 文學評論:分析曆史人物或文學作品時,描述角色性格或社會風氣中的虛僞特質。
五、總結
“誇詐”兼具“誇大”與“欺詐”雙重含義,既可指個人不實言行,也可引申至群體或國家的虛僞表現。其貶義色彩濃厚,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誇詐
誇詐(kuā zh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誇”和“詐”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誇”字的部首是“夕”,總共有3畫;“詐”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7畫。
來源和繁體
“誇詐”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晉書·鄭遺民傳》。在繁體字中,“誇”和“詐”分别是「誇」和「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誇的字形為才加上口,表示人們誇贊時的歡快;而詐則是言字下加上亶,表示言語欺騙。
例句
他總是誇誇其談,不拿出真實的成績來支持自己的話。
組詞
誇口、誇人、誇獎、詐騙、詐欺、詐稱等。
近義詞
誇張、炫耀、吹噓
反義詞
真實、實誠、誠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