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石硪夯築。 清 林則徐 《劄蘇藩司催報寶山縣捐修海塘工程各款數》:“照得 寳山縣 捐修海塘,所有硪築各段土工,已據完竣,其樁石各工尚未辦完,總須預留經費,始免日後周章。”
“硪築”是一個古代建築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硪(wò):指一種傳統夯土工具,由圓形石頭或鐵餅制成,四周系有繩索,需多人協作提拉砸實地面。
築:此處指夯實、建造的動作。
硪築:即用石硪反複夯實地基或建築材料的工藝,屬于古代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技術,常見于水利設施(如海塘、堤壩)和建築地基施工。
清代林則徐在《劄蘇藩司催報寶山縣捐修海塘工程各款數》中記載:“硪築各段土工已據完竣”,說明當時用硪築法加固海塘土基,且需預留經費完成後續樁石工程。
隨着機械夯具普及,硪築法已較少使用,但在古建築修複或特殊地質工程中仍有保留。
硪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硪"的部首是石,筆畫是5;"築"的部首是竹,筆畫是12。
硪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築行業。在古代,人們在修建建築物時,通常需要打磨石頭,并使用石頭搭建築物的基礎和牆體。因此,“硪築”這個詞逐漸形成,用來形容石頭的修建和建築工作。
在繁體字中,硪築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硪"的古代寫法為「硦」,筆畫也是5;"築"的古代寫法為「築」,筆畫是16。
以下是一個關于硪築的例句:
土木工程師需要掌握硪築的技巧,才能确保建築物的安全和穩固。
以下是一些與硪築相關的詞語:
組詞:硪石、築牆、建築
近義詞:石砌、砌築、砌石
反義詞:破壞、拆除、毀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