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時期 魯國 屬地。在今 山東省 泰安市 西南一帶。因在 汶水 之北,故名。地近 齊國 ,數為 齊 所侵奪,是 齊 魯 兩諸侯國多次發生糾紛的地方。《春秋·成公二年》:“庚寅, 衛侯 速 卒,取 汶陽 田。” 杜預 注:“ 晉 使 齊 還 魯 。” 清 錢謙益 《費縣道中》詩之一:“驅車入 魯 弔遺黎,宗國相傳事可悲……唯有 汶陽 田下水,至今流恨遶 鳬 龜 。”
(2).《論語·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為 費 宰。 閔子騫 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 汶 上矣。’”後以“汶陽田”為歸隱的典故。 汶 陽, 汶 上。 唐 韓翃 《送高别駕歸汴州》詩:“久客未知何計是,參差去借 汶陽 田。”參見“ 汶上 ”。
“汶陽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概念,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地理位置
汶陽田位于今山東省泰安市西南一帶,因地處大汶河(古稱汶水)北岸而得名(“山南水北為陽”)。這裡是大汶河沖積形成的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古有“膏腴之地”之稱,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曆史争端
春秋時期,汶陽田為魯國屬地,因地近齊國,成為齊魯兩國反複争奪的焦點。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9年晉國迫使齊國歸還汶陽田給魯國,但此後仍多次易主。
農耕典範
汶陽田的耕作技術長期處于領先地位。漢代推行“代田法”和“區田法”時,汶陽田率先實施,通過壟溝輪作、精耕細作實現高産。直至今日,該區域仍是山東糧食主産區之一。
文學意象
在《論語·雍也》中,闵子骞以“必在汶上”婉拒官職,後世遂以“汶陽田”象征歸隱田園的生活态度。
部分文獻(如《漢書·劉壽傳》)提到“汶陽田不可耕種”,可能指特定時期因管理不善導緻的土地荒廢現象,但此說法與主流曆史記載中汶陽田“旱澇保收”的特征相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汶陽田既是曆史上齊魯争霸的地理焦點,也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縮影,兼具實際生産價值與文化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現代發展,可參考山東省關于“汶陽田農耕引領區”的規劃。
《汶陽田》是一個成語,意為“田地肥沃的地方”。它形容土地肥沃,適合農業發展。
《汶陽田》的拆分部首為“氵”和“禾”,它們分别代表了水和植物,與成語的意義相符。
《汶陽田》一共有十五畫。
《汶陽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地名,汶陽是一個古代的縣名,位于今天的山東省。當地的田地非常肥沃,因此這個成語逐漸衍生出來,形容土地肥沃的地方。
《汶陽田》的繁體字寫作「汶陽田」。
古時候,《汶陽田》的字形略有不同。其中“汶”字寫作「雲」,意為水流;“陽”字寫作「日」,意為太陽。所以古時寫作「雲日田」。
1. 這片土地真是一塊《汶陽田》,種上任何莊稼都會長得茁壯。
2. 他的祖輩就居住在一片《汶陽田》裡,從事農業已有幾代人。
汶河、陽光、田園、肥沃
魚米之鄉、物産豐饒、豐富多産的土地
貧瘠之地、荒涼的土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