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羊學派的意思、公羊學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羊學派的解釋

清 代的今文經學派。根據今文《公羊》經說,發揮其倫6*理思想或政治主張。其創始人 莊存與 、 劉逢祿 均為 常州 人,故又稱“常州學派”。因今文經學特别重視公羊家的《春秋》學,故亦以泛指今文經學。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公羊學派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公羊學派是中國經學史上一個重要的儒家學派,特指以闡釋《春秋公羊傳》為核心的學術流派。其核心在于通過對《春秋》經文的微言大義進行發揮,構建了一套以“大一統”、“尊王攘夷”、“三世說”等為核心的政治哲學和曆史哲學體系,對漢代及後世的政治思想和學術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核心要義與特點:

  1. 尊奉《公羊傳》為根本: 公羊學派以《春秋公羊傳》為闡釋《春秋》的唯一權威文本和理論依據。《公羊傳》相傳為戰國時齊人公羊高所傳,後由其子孫及弟子口傳,至漢初才著于竹帛。它采用問答體形式,着重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即文字背後的深層政治、倫理意涵,而非單純的曆史記事(參見:皮錫瑞《經學曆史》、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
  2. 核心思想主張:
    • 大一統: 這是公羊學最核心的政治理念。它強調天下應統一于一個最高的政治權威(天子),反對分裂割據,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這一思想在漢代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帝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參見: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 尊王攘夷: 強調尊崇周天子(後引申為尊崇中央政權)的權威,同時主張抵禦外族(夷狄)的侵擾,維護華夏文明的正統地位和國家安全(參見:《春秋公羊傳》相關條目釋義)。
    • 三世說: 公羊學提出了獨特的曆史觀,将曆史發展劃分為“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這種曆史進化觀體現了對理想社會秩序的追求(參見: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 通三統(存三正): 認為新王朝建立後,應封前兩朝(二代)的後裔為王,給予其封地,以示尊重曆史傳承,彰顯新王朝的合法性(參見: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 經權說: 強調在堅持基本原則(經)的前提下,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變通(權)的策略。
  3. 曆史地位與影響:
    • 漢代顯學: 公羊學在漢武帝時期因董仲舒的提倡而成為官方顯學。董仲舒将公羊學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結合,構建了“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體系,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深刻影響了漢代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和文化政策(參見: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 清代複興: 沉寂千餘年後,公羊學在清代中後期(常州學派)重新興起。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學者再次闡發公羊學的“微言大義”,特别是其中的“三世說”、“改制”思想,成為晚清社會變革(如戊戌變法)的重要理論武器(參見: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公羊學派是以《春秋公羊傳》為根基,緻力于闡發《春秋》中政治、曆史、倫理“微言大義”的儒家學派。其核心思想如“大一統”、“尊王攘夷”、“三世說”等,不僅深刻塑造了漢代的政治意識形态,成為官方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清代後期被重新發掘,成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思潮的重要理論源泉,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公羊學派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派,屬于今文經學的重要分支。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一、起源與發展

  1. 戰國起源
    據傳始于戰國齊人公羊高,後經家族傳承至漢代公羊壽,最終由胡毋子都、董仲舒整理成書。其學說以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為核心,通過問答形式解讀經典。

  2. 清代複興
    清中葉由莊存與、劉逢祿創立"常州學派"(又稱清代公羊學派),借《公羊傳》闡發政治主張,成為今文經學複興的标志。

二、核心思想

三、曆史影響

  1. 漢代官學地位
    漢武帝時被立為五經博士之一,董仲舒将其與陰陽學說結合,形成"天人感應"理論。
  2. 近代改革工具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中以公羊學"三世說"為理論武器,主張維新改制。

四、學術特點

注:需注意部分網絡資料(如、4)将公羊學派與現代管理理論關聯的說法缺乏曆史依據,主要學術脈絡仍以經學研究為核心。

别人正在浏覽...

百刑百葉竹班馬文章抱膝呈稿蟲魚之學詞案打廣旦角兒東郭鬥紙牌獨根女糞箕告化子供牀歸高軌據桂序鶴翎紅宏博黃蠟蠟昏冉冉豁牙鋸齒呼嚷夾斷膠盭解拆接縫節推禁革蠲赈欄檻骊連騾幫毛女洞美人蕉茗荈命終奈河毆公罵婆平泉莊千次七覺騎奴求愆七葉貂日久歳長三千牍掃滌霜髫數量級搜根剔齒太和殿忘味衛從文件相從小吃洗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