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b.’s original handwriting or painting] 親手寫的字、畫的畫
作者手迹
見“ 手迹 ”。
亦作“ 手跡 ”。亦作“ 手蹟 ”。1.親手寫的墨迹。《後漢書·循吏傳序》:“﹝ 光武 ﹞其以手迹賜方國者,皆一劄十行,細書成文。” 漢 馬融 《與窦伯尚書》:“ 孟陵 奴來,賜書,見手跡,歡喜何量,見於面也。” 南朝 宋 鮑照 《代門有車馬客行》:“手迹可傳心,願爾篤行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按,此跋乃先世父手蹟。” 袁鷹 《不滅的詩魂》:“兩天後,小報登了這首詩,把手迹也制了版。”
(2).親自從事;親手去做。《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晚寝早作,勿憚夙夜,執務私事,不辭劇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謂執勤也。”
(3).手印在物體上的痕迹。
“手迹”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ǒu jì,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指親手書寫的字迹或繪制的畫作,強調作品出自本人之手。例如:“這幅書法是王羲之的手迹。”
擴展含義
文化意義
手迹常被視為研究曆史人物或藝術家的珍貴材料,因其能反映個人風格及時代特征。例如,魯迅的手迹不僅是文字記錄,更是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依據。
注意:現代語境中,“手迹”主要指第一層含義(親筆字畫),其他用法較為少見。如需更全面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
手迹,是指人的手寫字迹,也可以指手的印記。其拆分部首是“⼿”和“迹”,筆畫數分别為4畫和8畫。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是由“⼿”和“迹”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在繁體字中,“手迹”的寫法是「手跡」。繁體字的書寫方式源于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簡體字在形狀上有所區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較于現代有所改變,但字義基本相同。例如,“手迹”在古代的寫法為「手記」或「手錄」。這種變化是由于曆史演變和書法風格的影響。
以下是一些關于“手迹”的例句:
與“手迹”相關的組詞有:“手寫”、“手稿”、“手書”等。
與“手迹”近義詞有:“字迹”、“字體”、“筆迹”等。
與“手迹”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