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器局;资质;才识。《宋书·柳元景传》:“ 元景 少便弓马……寡言有器质。” 唐 韩愈 《举钱徽自代状》:“﹝ 钱徽 ﹞器质端方,性怀恬淡,外和内敏,洁静精微。”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见於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2).谓仪器设备。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夫以其人境遇、神明之优饱,又当图书、器质之精备……其新理、新器、新术日出而无可涯量,精奇而不可思议。”
"器质"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可分为两个核心维度:
一、本义指器物材质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器物的质地",强调物品的物理属性与工艺特征。该释义源自古代造物传统,如《考工记》所述"材美工巧",既包含原料品质,也涵盖制作工艺水平,常应用于手工艺品、建筑构件等实体物品的评价。
二、引申为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延伸为"才识素质",特指个体通过后天修养形成的综合素养。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器识为先",强调文人应兼备器局与识见,这种用法常见于对学者、艺术家的品格评价体系。
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现代汉语词源考证》指出该词存在古今词义偏移现象:古代侧重客观物质属性(如《天工开物》记载的陶瓷器质),现代更倾向主观能力评价(如"器质非凡"的人格描述)。这种语义演变反映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器质”是一个中文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可分为以下两类:
基本含义
“器质”由“器”(容器、工具)和“质”(品质、素质)组成,比喻人的内在品质或才能如同容器,决定其能容纳的“容量”。例如《宋书·柳元景传》记载柳元景“寡言有器质”,即形容他性格沉稳且具备优秀资质。
详细解释
在近代文献中,“器质”偶尔引申为具体的仪器或设备。例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到“图书、器质之精备”,这里的“器质”指代科研或生产中的器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宋书》《韩愈文集》等古籍,或康有为的《大同书》。
百废待兴拜见钱别本捕鼠不探虎穴,安得虎子茶竈陈惊座触值岱岭雕缛短剧段子反话反问匪啻干儿阁殿桂阈恒训后善懽哥兼收并蓄交通哨齎贡槿花心禁毁紧隣卷武举纲持领军牍可耻流畅栗子耄老迷迷糊糊谬忒弄酒辟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浅局侵蔽青帏求灶头不如告灶尾麴神乳医圣神释门时样十言之教说和岁占琐贱谈星同行铜元讬乘王境伪情先縠校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