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启蛰的意思、启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启蛰的解释

(1).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 孔颖达 疏:“《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其《传》曰:‘言始发蛰也。’” 杨伯峻 注:“启蛰犹今言惊蛰, 宋 王应麟 所谓‘改启为惊,盖避 景帝 讳。’至 汉 行太初历,改惊蛰在雨水后,为 夏 正二月节气,古之惊蛰在雨水前,为 夏 正正月之节气。”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不藉》:“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

(2).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 骆鹏 《寄怀师农》诗:“风高尚有南飞雁,龙伏曾无启蛰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启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和自然界的复苏。以下从字源、本义、引申义及文化内涵进行详细阐释:

一、字源与本义

  1. “启”

    本义为“打开、开启”,引申为“开始、发动”。《说文解字》释:“启,开也”,此处指春气发动,打破冬日的沉寂。

  2. “蛰”

    指动物冬眠藏伏的状态。《说文解字》称:“蛰,藏也”,特指昆虫、兽类冬季潜伏土中不食不动。

    二字组合为“启蛰”,字面即“开启蛰伏”,描述春雷惊动地下蛰虫,使其结束冬眠苏醒的自然现象。

二、历史演变与节气意义

“启蛰”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改称“惊蛰”:

三、文化引申义

  1. 象征生命复苏

    如《礼记·月令》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以启蛰喻示天地阳气生发,万物焕发生机。

  2. 隐喻人事更始

    古人常借自然现象喻人世变迁,如《宋书·历志》云:“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将节气与祭祀礼制关联,象征除旧布新。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古代典籍
    • 《夏小正》:“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
    • 《周礼·考工记》:“凡攫閷援箴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启蛰始振。”
  2. 现代辞书
    • 《汉语大词典》:“启蛰,节气名。即惊蛰。”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旧称启蛰。”

五、科学内涵

现代气象学中,“惊蛰”前后东亚暖湿气流增强,春雷频发,土壤温度回升,符合冬眠动物结束休眠的生态规律,印证了古人观察的准确性。

结语

“启蛰”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描述,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演变为“惊蛰”体现了语言与历史的互动。这一词汇至今仍鲜活于农谚、文学及传统习俗中,成为理解中国节气文化的重要窗口。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1. 《说文解字》(许慎,东汉)
  2. 《礼记·月令》(戴圣编,西汉)
  3. 《大戴礼记·夏小正》
  4.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5.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启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启蛰”原指二十四节气之一,现称“惊蛰”。古人观察到冬季蛰伏的动物在春季恢复活动,故以“启蛰”命名这一节气,意为“开启蛰伏状态”。

二、历史演变

  1. 名称变迁:汉代以前称“启蛰”,后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为“惊蛰”。
  2. 节气顺序:在汉代《太初历》中,启蛰原为正月节气,惊蛰为二月节气;唐代后两者合并为“惊蛰”,沿用至今。

三、物候特征

四、文学引用

古代诗词中常以“启蛰”象征生机复苏,如骆鹏诗句“龙伏曾无启蛰雷”,暗喻时局压抑下的期待。

五、现代对应

现代“惊蛰”对应公历3月5-6日,三候为“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仍保留“唤醒生命”的核心意象。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古籍记载或农事习俗,可查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避穽入坑摒除波溢采猎草芥搽旦澄邈赤汗迟阳淳浇楚尾吴头脆而不坚打寮打甚么不紧防拟返命发讪霏烂伏机芙蓉出水歌拍过酒鸿宫加拿大煎茶箭楼贱买贵卖见笑积事吉象课职琅琳棱角立钦钦鸬鹚笑落汤鷄满算母胎蹼蹼蹡蹡跷踦旗幡鹊炉茸茸撒腻滞潸泪善行沙棠生质宿士特别调达停踪土沥青望橹万羊纬地经天微秩温良忍让握素怀铅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