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目光銳利能洞徹原形的眼睛。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看詩須着金剛眼睛,庶不眩于旁門小法。”《景德傳燈錄·良匡禅師》:“唯有金剛眼睛憑助汝發明真心。”亦省作“ 金剛眼 ”。 明 宋濂 《題錢舜舉應真圖》:“ 錢舜舉 所貌應真渡水圖,備極情态,此畫史恆事爾。或者妄謂應真實然,則過矣。觀者當具金剛眼,弗為紙墨所惑,可也。”
“金剛眼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形容人的目光極為銳利,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或看穿表象。該詞源自佛教文化,“金剛”指佛教中無堅不摧的神靈,象征強大力量;“眼睛”則比喻觀察力,組合後強調超凡的洞察力。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詩法》:“看詩須着金剛眼睛,庶不眩于旁門小法。”,強調以深刻的眼力鑒賞詩歌。另在《景德傳燈錄·良匡禅師》中也有引用,用于比喻修行者需借助“金剛眼睛”領悟真心。
結構與用法
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如“火眼金睛”“洞若觀火”,均強調敏銳的觀察力。值得注意的是,該成語無明确反義詞,但可通過語境對比(如“目光短淺”)形成反差。
文化内涵
佛教元素賦予其“破除迷惑”的象征意義,常用于強調理性分析與深刻思考的重要性。例如明代宋濂提到“觀者當具金剛眼,弗為紙墨所惑”,即提醒避免被表象誤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滄浪詩話》及佛教典籍原文。
金剛眼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眼睛犀利、眼力極為敏銳。拆分部首為金剛(金)和眼睛(目),筆畫共計12畫。
來源方面,金剛眼睛最初見于明代李時中的《周易蒙求講義》:“觀敵金剛目,察欲金剛心。故雲非出。欲金剛心者以擇事察人之機也。”後來,金剛眼睛這個成語逐漸傳播開來,成為口頭和書面語的一種表達方式。
在繁體字中,金剛眼睛的寫法為「金剛眼睛」。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在金剛眼睛中,金剛字的古代寫法為「釿」,而眼睛字的古代寫法為「目」。這些古代字寫法的變化,反映了漢字演變的曆史和文化傳承。
下面是一些金剛眼睛的例句:
組詞方面,金剛眼睛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更複雜的成語,如“金剛眼睛鎖定目标”、“金剛眼睛辨真假”等。
與金剛眼睛意思相近的詞有敏銳、犀利、洞察力強等。
與金剛眼睛意思相反的詞有遲鈍、眼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