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跂訾的意思、跂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跂訾的解釋

違俗自高之貌。《荀子·非十二子》:“以不俗為俗,離縱而跂訾者也。” 楊倞 注:“訾讀為恣……跂恣,謂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皆違俗自高之貌。”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舉足望曰跂。訾,訓思也,量也。跂訾者,謂跂望有所思量,而示人意遠也,此皆絶俗離羣,矯為名高之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跂訾(qí zǐ)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跂"的本義為"踮起腳跟",《說文解字》釋作"足多指也",後引申為向往、追求特殊狀态;
  2. "訾"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有"非議""诋毀"之意,《正字通》注"相毀曰訾";
  3. 二字組合後産生新的複合義項,特指"以不正當手段标榜異端"的行為。

二、文獻訓诂 該詞典出《荀子·非十二子》:"跂訾者,謂足恭前卻,進退無常之貌",漢代楊倞注疏為"跂足而訾毀正道"。根據中華書局《荀子集解》的注解,其具體指代:

三、現代釋義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歸納其現代解釋為:"形容人故作姿态、标新立異卻又诋毀主流價值的行為",多用于批判性語境。該詞在當代語言使用中已趨式微,主要見于古典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跂訾”是由“跂”和“訾”組成的複合詞,需拆分解釋:

  1. 跂(qí/qì)

    • 讀qí時,通“歧”,指腳趾分叉,如《莊子·骈拇》“故合者不為骈,而枝者不為跂”。
    • 讀qì時,意為“踮起腳尖”,如《詩經·衛風·河廣》“跂予望之”。
  2. 訾(zī/zǐ)

    • 讀zī時,本義為“就餐”,後引申為“嘴邊”“鼻前”,如《禮記·喪服》記載的用法。
    • 讀zǐ時,可表示非議、诋毀,如“訾議”。

組合含義:
“跂訾”一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可能需結合語境分析。若按字面推測:

建議:該詞罕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或更多古籍用例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闇騃安期生白舫葆守兵刀筆生花參狼羌傳鈔大黃魚蹈虛笪日定居點東野巴人多緒番修繙繹風量鳳跱龍拏蛤骨光芒四射冠婚駭惶捍衞河濆宏博蹇直劑和錦颿鯨潮激咽看門狗客死他鄉老學諒暗兩頭纖纖臨帖輪毂羅襦沒情沒緒蜜棗魔方末折木大甯意驽鈆七教情有獨鐘拳夫人榮羅容養乳鵲山陽會私孩子鎖柄他故微漸武旦相就枭勇邪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