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汲直的意思、汲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汲直的解釋

指 漢 汲黯 。 武帝 時官至主爵都尉。性剛直,敢于面折廷诤,故世稱 汲直 。後代借指诤臣。《漢書·賈捐之傳》:“置之争臣,則 汲直 。”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 汲黯 方直,故世謂之 汲直 。” 唐 張說 《岐州刺史平泉男陸君墓志銘》:“ 汲直 謝病, 秦和 不醫。” 宋 黃庭堅 《題王黃州墨迹後》詩:“諸君發蒙耳, 汲直 與臣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汲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剛直敢谏、不阿附權貴”的品性。該詞源于西漢名臣汲黯的事迹,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及現代用法三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字面本義

    “汲”指汲黯(姓氏),“直”意為正直。合稱特指汲黯剛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為“漢武帝時汲黯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故稱”。

  2. 引申義

    後泛指不畏強權、直言進谏的忠直之士,或形容人性格剛直。

    例證:

    宋代蘇轼《次韻張安道讀杜詩》:“簡牍儀型在,兒童篆刻勞。汲直非刀筆,山公識羽毛。”中以“汲直”喻指杜甫的忠直品格。


二、曆史典故與出處

典故原型:汲黯(?-前112年),西漢名臣,以敢于犯顔直谏著稱。


三、現代用法與文學引用

  1. 象征意義

    在詩詞、文章中用作“剛直忠臣”的代稱,常見于詠史題材。

    例:

    元稹《授裴向左散騎常侍制》:“以爾(裴相)貞固方毅,綽有汲直之風。”

  2. 文化評價

    曆代學者視汲黯為儒家“直道事君”的典範。司馬光評:“汲黯之忠,武帝雖不盡用,然禮敬之矣”(《資治通鑒》)。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蘇轼《蘇轼詩集》,王文诰輯注,中華書局1982年版。
  4.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出處标注以權威紙質文獻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汲直”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汲直”原指漢代名臣汲黯,因其性格剛正不阿、敢于直言進谏,被後世稱為“汲直”。後演變為對诤臣(敢于直谏的臣子)的泛稱,強調品德正直、堅守原則的品格。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1. 人物來源:汲黯是漢武帝時期官員,官至主爵都尉,以直言敢谏著稱。據《漢書·賈捐之傳》記載,漢武帝曾評價“置之争臣,則汲直”,顔師古注引張晏曰:“汲黯方直,故世謂之汲直”。
  2. 後世引用:唐代張說在《岐州刺史平原男陸君墓志銘》中寫道“汲直謝病,秦和不醫”,宋代黃庭堅亦有詩句提及“汲直與臣同”,均借汲黯喻指忠直之臣。

三、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汲直”可引申為對正直品格的贊美,或用于形容人行事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例如:“他如汲直般堅守原則,不畏權勢。”

總結
該詞兼具曆史人物特指與品德象征的雙重含義,核心在于“剛直敢言”的精神,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傍絶灞亭跰趾标颠簸行不淫昌翔催索脞冗丹艧等極電站陡峻鵝鞴恩款鳳曆搞定公子哥兒鈎河擿雒廣州泉骨朽海貝和必斯胡本禍敗狡獝脊梁寄菆科第出身楞楞壟斷資本履曆片馬足車塵民極弄巧成拙配屬樸誠骞舞耆羸檾麻青潤全士铨文榷揚蕤綏痁洩生毋相見,死毋相哭拾菜娘市次市易務首唱誰門樹丫廋詞太恭人潭淵土坯沃衍弦誦系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