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工;竣事。 宋 楼钥 《移长汀庵祭告祝文·毕工奉安神主》:“土木初兴,神主告迁,兹焉讫役,奉以言旋。” 金 王若虚 《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肇基於甲午之春,凡再期而讫役,圣位、云堂、斋厨、方丈,总为屋十餘楹。” 元 黄溍 《东阳县门楼记》:“始作於 延祐 二年冬十月,而讫役於三年春二月。”
“讫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讫役”意为完工、竣事,表示某项任务或工程的结束。其中,“讫”指完结(如“收讫”“付讫”),“役”指工作或任务,组合后强调“完成职责或事务”的最终状态。
词源与结构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完成重要事务后的状态,如工程竣工、学业结束等,常带有如释重负或庆祝的语境。例如:
“土木初兴,神主告迁,兹焉讫役,奉以言旋。”(宋代楼钥《移长汀庵祭告祝文》)
“肇基于甲午之春,凡再期而讫役。”(金代王若虚《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
文献例证与历史用法
该词在宋、金、元等朝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多用于官方文书或建筑记录,强调时间节点和成果达成。例如元代黄溍记载东阳县门楼修建:“始作于延祐二年冬十月,而讫役于三年春二月。”
近义词与关联词
“讫役”是兼具古典韵味和实用性的词汇,适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表达任务圆满完成的含义。
《讫役》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讫”和“役”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讫(讠)+ 役(彳)。
讫役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的繁体写法为「訖役」。
古时候汉字写法将「讫役」写作「訖務」。讫的古字形为「訖」,表示结束;役的古字形为「務」,表示任务或劳役。
讫役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完成一项任务、结束劳役或使命,或者指军队解散、士兵退役。
例句:
1. 任务终于完成,我们解除了讫役,回到了家。
2. 随着战争的结束,士兵们纷纷讫役返回家乡。
组词:解役、讫使、解放。
近义词:完成、了结、终结。
反义词:开始、接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