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下士的意思、求賢下士的詳細解釋
求賢下士的解釋
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每勸聖上誠意正心,求賢下士,聖上為之改容。”
詞語分解
- 求賢的解釋 尋求賢能的人。《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後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 唐太宗 《春日玄武門宴群臣》詩:
- 下士的解釋 ∶低于中士而高于一等兵的軍士 ∶下士的官職或職位;下士軍銜詳細解釋.官名。古代天子、諸侯都設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 秦 以後亦沿用。《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
專業解析
“求賢下士”是漢語中用于形容主動尋求賢才并以謙遜态度對待有識之士的行為。該成語由“求賢”與“下士”兩部分構成:
- “求賢” 指積極尋找德才兼備的人。《漢語大詞典》指出,“賢”指具備高尚品德與卓越能力者,“求”則體現主動探求的态度。
- “下士” 意為降低身份、以禮相待地位或才能低于自己的人。據《古代漢語辭典》釋義,“下”表謙遜姿态,“士”泛指有學識或技能的人才。
整體含義強調領導者對人才的尊重與渴求,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戰國四公子“謙而禮交天下賢士”,即通過謙卑态度廣泛吸納人才。這一行為在古代被視為明君或傑出領袖的必備素養,現代則引申為組織管理中重視人才、平等溝通的價值觀。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如劉備三顧茅廬)、企業管理案例或學術合作等語境,體現主動打破層級壁壘、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的智慧。
(注:因部分古籍無公開數字資源鍊接,引用來源以權威詞典與文獻名稱标注。)
網絡擴展解釋
“求賢下士”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iú xián xià shì,意為主動訪求賢能之人并以禮相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核心釋義:指主動尋求有才能的人,并以謙遜的态度禮遇他們,體現對人才的重視和尊重。
- 字詞解析:
- 求:尋求、訪求;
- 賢:賢能、有才德之人;
- 下士:降低身份,以禮待士(“下”表謙遜,“士”指人才)。
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元代白樸的雜劇《博望燒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賢用士哩,你依着師父出去。”。
- 後世引用:明代陳汝元《金蓮記》中提到“求賢下士”作為治國之策,清代《隋唐演義》也沿用此意。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賓語,用于描述重視人才的行為。
- 感情色彩:褒義,強調主動招攬人才的積極态度。
- 近義詞:求賢用士、禮賢下士;
- 反義詞:妒賢嫉能、目中無人。
應用示例
- 古代語境:明代皇帝為鞏固統治,常“求賢下士”,廣納賢才。
- 現代引申:企業或組織通過謙遜态度吸引人才,也可用此成語形容。
“求賢下士”不僅體現古代對人才的重視,也適用于現代社會的用人理念,強調主動尋求與尊重并重的态度。其出處和用例均顯示,這一成語在曆史與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富嫌貧百川歸海波心簿書瞋忿春史廚馔代易典午頂心雷渎告獨尊鳳采脯醢府幕故誤鼾呼戶扃鞬服江神子交羅角柶雞缸景物卷尺鞠躬屏氣窾窾來回來去嬾拙磊落不羁燎薰聾竈輪值落籍呂祖悶打孩命世敏決迷妄霶飙烹煮峭削去來蕊珠經潤屋潤身事半功倍釋教世母使人庶魚提包推聾作啞屠剿脫縫王辂微臣問慰帖五生盆梧鼠五技無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