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下士的意思、求賢下士的詳細解釋
求賢下士的解釋
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每勸聖上誠意正心,求賢下士,聖上為之改容。”
詞語分解
- 求賢的解釋 尋求賢能的人。《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後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 唐太宗 《春日玄武門宴群臣》詩:
- 下士的解釋 ∶低于中士而高于一等兵的軍士 ∶下士的官職或職位;下士軍銜詳細解釋.官名。古代天子、諸侯都設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 秦 以後亦沿用。《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
網絡擴展解釋
“求賢下士”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iú xián xià shì,意為主動訪求賢能之人并以禮相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核心釋義:指主動尋求有才能的人,并以謙遜的态度禮遇他們,體現對人才的重視和尊重。
- 字詞解析:
- 求:尋求、訪求;
- 賢:賢能、有才德之人;
- 下士:降低身份,以禮待士(“下”表謙遜,“士”指人才)。
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元代白樸的雜劇《博望燒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賢用士哩,你依着師父出去。”。
- 後世引用:明代陳汝元《金蓮記》中提到“求賢下士”作為治國之策,清代《隋唐演義》也沿用此意。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賓語,用于描述重視人才的行為。
- 感情色彩:褒義,強調主動招攬人才的積極态度。
- 近義詞:求賢用士、禮賢下士;
- 反義詞:妒賢嫉能、目中無人。
應用示例
- 古代語境:明代皇帝為鞏固統治,常“求賢下士”,廣納賢才。
- 現代引申:企業或組織通過謙遜态度吸引人才,也可用此成語形容。
“求賢下士”不僅體現古代對人才的重視,也適用于現代社會的用人理念,強調主動尋求與尊重并重的态度。其出處和用例均顯示,這一成語在曆史與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求賢下士——漢字的意思
《求賢下士》是一個成語,意為尋找才德出衆的人擔任下屬。其中,《求賢》表示希望尋找有才能的人,而《下士》指下屬或部下。
漢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求賢下士》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由“心”、“刀”、“土”三個部首構成,分别代表着“心思”、“刀筆”以及“土地”。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來源和繁體
《求賢下士》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是一本由司馬遷所著的中國古代史書。因為在古代社會中,尋找才德出衆的人才是帝王的重要任務,所以這個成語就産生出來。
繁體字中,《下》的字形是「下」而非「下」,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保留了傳統的字形。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求賢下士》舉例,相對應的古代漢字寫法分别為「求賢下士」。
例句
1. 這位領導一直緻力于求賢下士,希望能找到適合自己團隊的優秀人才。
2. 古代帝王重視求賢下士,因為他們知道隻有人才能推動國家的繁榮和發展。
相關詞彙
組詞:求賢、下士、下屬、賢才。
近義詞:招賢、征才、廣納賢才。
反義詞:招凡、求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