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下士的意思、求贤下士的详细解释
求贤下士的解释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
词语分解
- 求贤的解释 寻求贤能的人。《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择士,务於求贤。” 唐太宗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
- 下士的解释 ∶低于中士而高于一等兵的军士 ∶下士的官职或职位;下士军衔详细解释.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 秦 以后亦沿用。《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
网络扩展解释
“求贤下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qiú xián xià shì,意为主动访求贤能之人并以礼相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核心释义:指主动寻求有才能的人,并以谦逊的态度礼遇他们,体现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 字词解析:
- 求:寻求、访求;
- 贤:贤能、有才德之人;
- 下士:降低身份,以礼待士(“下”表谦逊,“士”指人才)。
出处与演变
- 最早出处:元代白朴的杂剧《博望烧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贤用士哩,你依着师父出去。”。
- 后世引用:明代陈汝元《金莲记》中提到“求贤下士”作为治国之策,清代《隋唐演义》也沿用此意。
用法与特点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或宾语,用于描述重视人才的行为。
- 感情色彩:褒义,强调主动招揽人才的积极态度。
- 近义词:求贤用士、礼贤下士;
- 反义词:妒贤嫉能、目中无人。
应用示例
- 古代语境:明代皇帝为巩固统治,常“求贤下士”,广纳贤才。
- 现代引申:企业或组织通过谦逊态度吸引人才,也可用此成语形容。
“求贤下士”不仅体现古代对人才的重视,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用人理念,强调主动寻求与尊重并重的态度。其出处和用例均显示,这一成语在历史与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求贤下士——汉字的意思
《求贤下士》是一个成语,意为寻找才德出众的人担任下属。其中,《求贤》表示希望寻找有才能的人,而《下士》指下属或部下。
汉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求贤下士》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由“心”、“刀”、“土”三个部首构成,分别代表着“心思”、“刀笔”以及“土地”。它的总笔画数为14画。
来源和繁体
《求贤下士》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一本由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寻找才德出众的人才是帝王的重要任务,所以这个成语就产生出来。
繁体字中,《下》的字形是「下」而非「下」,是在简体字的基础上保留了传统的字形。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以《求贤下士》举例,相对应的古代汉字写法分别为「求賢下士」。
例句
1. 这位领导一直致力于求贤下士,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优秀人才。
2. 古代帝王重视求贤下士,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人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相关词汇
组词:求贤、下士、下属、贤才。
近义词:招贤、征才、广纳贤才。
反义词:招凡、求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