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記錄財物出納的簿冊。《周禮·天官·小宰》“八曰聽出入以要會” 漢 鄭玄 注:“要會,謂計最之簿書。” 宋 蘇轼 《謝秋賦試官啟》:“方将區區於簿書米鹽之間,碌碌於塵埃箠楚之地。” 清 劉大櫆 《乞捐輸以待周急引》:“其取息幾何,其已用及未用幾何,登之簿書,歲終會計。”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說:上官如雲,過客如雨,簿書如山,錢谷如海,朝夕趨陳檢點,尚恐不及,苦哉!苦哉!”
(2).官署中的文書簿冊。《漢書·賈誼傳》:“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唐 李紳 《宿越州天王寺》詩:“休按簿書懲黠吏,未齊風俗昧良臣。” 明 李東陽 《再哭體齋疊見慰哭子韻》:“山鬥正懸天下望,簿書長繞病中身。” 清 李漁 《慎鸾交·谲諷》:“憲駕經臨,自當遠接,隻因簿書碌碌,緻失郊迎,多有得罪。”
簿書是漢語中表示官府文書或登記冊籍的複合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構成 “簿”從竹部,本義指竹簡編成的冊籍,後泛指登記事物的文書。《說文解字》釋為“簿,籍也”,《漢語大詞典》收錄其作為文書檔案的義項;“書”則指書寫記錄,《漢典》解釋其包含“文件、信件”等延伸義。二字組合強化了文書載體的屬性。
二、曆史語義
三、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該詞保留“官府文書的統稱”基本義,同時标注其作為曆史詞彙的語用特征。當代多用于學術研究及公文語體,如法制史文獻常以“簿書制度”指代古代文書管理體系。
(參考資料:1.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大詞典》電子版;2.漢典網“簿”“書”條目;3.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官網)
“簿書”是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分為以下兩類,結合古籍引用及現代用法解釋如下:
財物出納的簿冊
指古代用于記錄財務收支的專用冊籍,常見于經濟管理場景。例如《周禮·天官·小宰》提到“聽出入以要會”,漢代鄭玄注“要會”即指這類簿書。
官署文書簿冊
泛指官府中的公文、檔案等文書,用于行政記錄和事務管理。如《漢書·賈誼傳》中批評官員“特以簿書不報”,即以簿書代指公務文書。
詞源解析
“簿”字從竹,本義為登記事物的冊子(如竹簡),後引申為公文、案卷;“書”指書寫或記錄,合稱強調其記錄功能。
古代與現代用法
古代多用于官方場景,如巡察使處理“簿書委積”;現代可泛指各類記賬或登記工作,但此用法較少見。
“簿書”既可指財務記錄,也可指官方文書,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其讀音為bù shū(非“bó shū”),注意與“書籍”類詞彙區分。
白燦百界闆花寶葫蘆的秘密邊市才人蠶績蟹匡蠶屋撐撐螭陛粗粝大部搭對打摞台吊索迪斯科妒癡發縱高閈拱手而降後悔呴沫花間四友毀刺慧雨交鬨街陌驚氣禁路濟治菌人匡俗山傀儡戲樂業聯橫陵冢臨江仙漏屋陸機莼鹿子鳴鳳朝陽米襄陽蔫巴牛唇齊口啓手染塵人山首史晨碑霜蹄樹惇水陸大會搜伏頽陋汪洸瓦圈我黼子佩五丈閑欺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