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俗的意思、曲俗的詳細解釋
曲俗的解釋
鄙陋的習俗。《後漢書·馬融傳》:“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 老 莊 所謂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缽邏耶伽國》:“夫曲俗鄙志,難以導誘,吾方同事,然後攝化。”
詞語分解
- 曲的解釋 曲 (⑥麯) ū 彎轉,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網絡擴展解釋
“曲俗”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ǔ sú(部分網頁标注為“qū sú”,但多數來源采用前者),其核心含義指“鄙陋的習俗”。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曲俗的字面意義為“不正之風”或“庸俗的習俗”,常用來形容社會中粗陋、不雅或不合禮儀的風氣。
2.曆史文獻用例
-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 《後漢書·馬融傳》提到:“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老莊所謂也。”
- 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夫曲俗鄙志,難以導誘,吾方同事,然後攝化。”
這些用例均強調“曲俗”與正統文化或高尚價值觀的背離。
3.現代語境與使用
- 現代漢語中,“曲俗”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例如描述地方戲曲中保留的舊習(如提到的“泗州戲”相關例子)。
- 部分語境中可能與“通俗”或“民俗”形成對比,但更偏向貶義,強調習俗的低劣性。
4.發音與争議
- 多數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标注拼音為qǔ sú,但少數網頁寫作“qū sú”,可能是方言或曆史發音差異,建議以主流詞典為準。
5.總結
“曲俗”一詞承載了對社會習俗的批判性視角,常用于揭示特定文化背景下需要摒棄的陋習。其曆史淵源深厚,但現代應用範圍較窄,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或《大唐西域記》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曲俗 的意思
曲俗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言語、行為等違背道德規範,不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具有不正當、低級的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曲俗的部首是曲,曲的筆畫數為4。
來源
曲俗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其中,“曲”原指彎曲、歪斜,含有不端正、偏離正道的意味;“俗”則指通俗、普通,在此裡指普通人所追求的日常生活水平。
繁體
曲俗在繁體中被寫作「曲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曲俗曾有不同的寫法,包括「曲俗」、「哿俗」等。
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常常曲俗不堪,缺乏教養。
2. 這些曲俗的歌曲沒有藝術的含義,隻迎合了低級趣味。
組詞
曲風、曲藝、俗氣
近義詞
庸俗、低俗、粗俗
反義詞
高雅、文雅、正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