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竹壳。喻脆弱易掉落之物。 隋炀帝 《手诏劳杨素》:“ 汴部 郑州 ,风卷秋籜, 荆 南塞北,若火燎原。”《晋书·苻坚载记下》:“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 晋 ,若商风之陨秋籜。” 宋 唐庚 《疟疾寄示圣俞》诗:“衰髮本无几,脱去如秋籜。”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摧枯拉朽,如夏日之溃春冰;灭跡扫尘,如疾风之捲秋籜。”
“秋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ū tuò,其核心含义是“比喻脆弱易掉落之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建议进一步查阅权威古籍或词典(如《汉语大词典》)以获取更详尽的语用案例及历史渊源。
秋箨是一个较为罕见的词汇,它指的是秋天的竹叶。秋指秋季,箨指竹叶。
秋的部首是禾,笔画数为9;箨的部首是竹,笔画数为12。
秋箨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和楚辞,其中大量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包括竹林的变化,所以有了这个词。
秋箨的繁体写作「秋箹」。
在古时候,秋箨的书写方式可能会有些许变化,但基本结构与现代写法相似。
1. 秋箨随风飘落,给竹林披上了一层淡黄色的衣裳。
2. 竹楼前的秋箨如黄金般闪闪发光。
3. 秋箨密布的竹丛摇曳生姿,宛如一幅和谐的画卷。
1. 竹箨:指的是竹子的叶子。
2. 青箨:指的是嫩绿色的竹叶。
3. 竹林:指的是种植或生长着竹子的地方。
1. 竹叶:指的是竹子上的叶子。
2. 秋叶:指的是秋季落叶的树叶。
3. 青叶:指的是绿色的树叶。
1. 春箨:指的是春天的竹叶。
2. 夏箨:指的是夏天的竹叶。
3. 冬箨:指的是冬天的竹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