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y to find humanity and finally get if;want sth. and succeed in getting just that] 語本《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德就得到仁德。喻指如願以償
君所謂求仁得仁,亦複何怨。——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語本《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伯夷 叔齊 讓國遠去,恥食 周 粟,終于餓死, 孔子 謂其求仁而得仁,無所怨。後多用為適如其願之意。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真人俯思良久,顧 羅生 笑曰:‘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驅役鬼神,預人家兒女事。’”
“求仁得仁”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iú rén dé rén,其核心含義是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通過努力實現理想或願望,最終得償所願。以下是詳細解釋:
他放棄高薪投身公益,雖生活清苦,但求仁得仁,内心充實。
此成語體現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強調通過行動實現道德追求,并坦然接受結果,與“無愧于心”的價值觀緊密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文獻(如、9、10)。
《求仁得仁》是一句成語,意為求善待他人,就會得到别人的善待和回報。在待人處世中,如果自己行善,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那麼别人也會對你行善,給予你同樣的善待。
《求仁得仁》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求(qiú)和仁(rén)。
求的部首是攵(suī),總計5畫;仁的部首是人(rén),總計2畫。
《求仁得仁》這個成語出自中國的古書《禮記·大傳》。它是孔子所著的《禮記》中的一句話。
繁體字的寫法為「求仁得仁」,與簡體字寫法完全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求仁得仁》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求仞得仞」。其中,「仞」指善良和美好的人,而「仁」則與「仁者」相近,意味着善待他人。
他平日裡友善待人,因此在遇到困難時總能得到衆人的幫助,可謂是求仁得仁。
1. 求學:努力學習,追求知識。
2. 仁人:善良和仁慈的人。
3. 得意:因為某種原因而感到高興或滿足。
1. 以德報怨:以善待惡,以德回報他人。
2. 善有善報:行善者必有好報。
1. 惡德無報:處心積惡的人最終将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2. 以怨報德:以惡報善,以惡待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