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的意思、求仁得仁的詳細解釋
求仁得仁的解釋
[try to find humanity and finally get if;want sth. and succeed in getting just that] 語本《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德就得到仁德。喻指如願以償
君所謂求仁得仁,亦複何怨。——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詳細解釋
語本《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伯夷 叔齊 讓國遠去,恥食 周 粟,終于餓死, 孔子 謂其求仁而得仁,無所怨。後多用為適如其願之意。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真人俯思良久,顧 羅生 笑曰:‘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驅役鬼神,預人家兒女事。’”
詞語分解
- 求的解釋 求 ú 設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證(尋求證據,求得證實)。求實(講求實際)。求同存異。求全責備。求賢若渴。實事求是。 懇請,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醫。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過于求
- 仁的解釋 仁 é 一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仁義(a.仁愛與正義;b.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别人着想)。仁愛。仁政。仁人志士(仁愛有節操的人)。仁義禮智(儒家的 * 思想)。仁至義盡。一視同
專業解析
"求仁得仁"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追求的目标得以實現,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常帶有得償所願、求有所得的意味。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一、字面釋義與基本含義
- 求:追求、尋求。
- 仁: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和理想境界,代表仁愛、仁慈、仁義等美德。此處泛指個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或信念。
- 得:得到、獲得。
- 仁:此處指所追求的“仁”的境界或目标。
- 整體含義:一個人立志追求某種理想(尤其是高尚的道德理想),并最終實現了它。 它強調目标的達成是主動追求的結果,常帶有滿足、無怨無悔的意味。
二、典故來源(核心權威依據)
“求仁得仁”的出處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述而》: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這句話是孔子在評價伯夷、叔齊兩位古代賢人時所說。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君的兒子,他們互相讓位,逃離故國。周武王伐纣時,他們叩馬谏阻。商亡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認為,他們以堅守氣節、不仕二朝為“仁”,并為此付出了生命。他們追求的就是這種氣節(仁),最終也實現了(得仁),因此不應該有怨恨(又何怨?)。
這個典故是理解該成語内涵的關鍵,賦予了它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蘊。
三、現代用法與引申義
在現代漢語中,“求仁得仁”的使用範圍已不局限于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
- 實現理想/目标:指一個人經過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設定的目标或願望,無論這個目标是宏大還是個人化的。帶有得償所願的意味。
- 承擔選擇後果:常帶有中性或略帶貶義的色彩,指某人選擇了某種行為或道路,并最終承擔了該選擇帶來的(通常是預期的)結果,無論好壞。這時常含有“(既然你選擇了這條路,)現在得到這個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意思,強調結果與選擇的因果關系。
- 例:他一意孤行要投資高風險項目,現在血本無歸,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 無怨無悔:繼承了原典故的精神,強調因為追求的是自己認定的目标,所以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甚至付出代價,也坦然接受,沒有怨言。
四、總結
“求仁得仁”精煉地表達了“追求什麼,就得到什麼” 的核心概念。它源于儒家對高尚道德理想主動追求并最終實現的贊許,在現代語境中,既可用于褒揚得償所願(尤其是堅守信念),也可中性或略帶貶義地指代因自身選擇而承擔相應後果的情況,常隱含“結果與追求一緻,故應坦然接受”的意味。
權威參考來源:
- 《論語·述而》:成語的最原始出處和權威依據。古籍原文無直接鍊接,但内容可參考權威出版社的《論語》譯注本或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雖為網站,但古籍原文本身是核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成語的釋義、出處和用法有權威、詳盡的解釋。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提供現代漢語中該成語的标準釋義和用法。
- 《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 / 上海辭書出版社等):對成語的典故、釋義、例句有系統收錄。
網絡擴展解釋
“求仁得仁”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iú rén dé rén,其核心含義是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通過努力實現理想或願望,最終得償所願。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本義:字面指追求仁德而最終獲得了仁德,強調通過正當途徑實現目标。
- 引申義:泛指通過努力達成心願,或為理想付出代價後獲得相應結果,常含褒義。
2.出處與典故
- 來源:出自《論語·述而》。
- 典故:孔子評價伯夷、叔齊時提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兩人為堅守氣節不食周粟而死,孔子認為他們追求仁德并實現了理想,因此無怨無悔。
3.用法與語境
- 語法:連動式結構,多作謂語、賓語。
- 適用場景:
- 褒揚堅持理想并最終實現的人。
- 表達對他人選擇的尊重(如:“你既求仁得仁,便不必後悔”)。
- 近義詞:如願以償、得償所願。
4.例句解析
- 古文例: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君所謂求仁得仁,亦複何怨?”
- 現代用法:
他放棄高薪投身公益,雖生活清苦,但求仁得仁,内心充實。
5.哲學内涵
此成語體現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強調通過行動實現道德追求,并坦然接受結果,與“無愧于心”的價值觀緊密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文獻(如、9、10)。
别人正在浏覽...
霭昧百乘報劉一丈書鮊鮮簿訟彩鳳禅師誠樸膽大潑天登坑颠來播去峒人覆廕改過遷善貴望悍石噷動惠文琥珀将順其美假惺惺寄名金隄驚駭驚乍荊州酒後無德開帆開敷慨懑愧怍袴纨亂主卯飯煤房門面話面晤逆死派演遷蹇竊發竊咲輕縠青绛侵佚讓帶饒放冗長乳糖示及太侈通博痛斷同溫層妥便未辨菽麥猥昵無上道蝦頭杯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