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驚駭的意思、驚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驚駭的解釋

[frightened;panic-stricken] 恐慌恐懼

詳細解釋

亦作“ 驚駴 ”。1.驚慌害怕。 漢 王逸 《九思·怨上》:“鳥獸兮驚駭,相從兮宿栖。” 唐 元稹 《莺莺傳》:“數夕, 張君 臨軒獨寝,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女子搖手曰:‘吾居此久矣,君不見耳,今偶避不及,何驚駭乃爾!’”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 定國 ( 李定國 )坐山颠,聞信礮失序,驚駴。”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小船就在水面胡亂颠簸,一個無經驗的孩子擔心會掉到水中去,必驚駭得大哭不已。”

(2).使驚慌害怕。《詩·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漢 鄭玄 箋:“鴛鴦休息於梁,明王之時,人不驚駭,歛其左翼,以右翼掩之,自若無恐懼。”《史記·吳王濞列傳》:“臣 卬 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苦将軍遠道至於窮國,敢請菹醢之罪。” 明 烏斯道 《月夜彈琴記》:“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未免隨以風雷,驚駭先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驚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hài,其核心含義是因突然的驚吓而感到極度害怕或震驚。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因突發的外界刺激(如意外事件、恐怖場景等)而産生的驚慌、恐懼心理。如《史記》中“驚駭百姓”描述的就是因事件引發民衆恐慌。

  2. 詞素拆分

    • “驚”:本義為馬受驚,引申為精神受刺激後的慌亂。
    • “駭”:原指馬受驚,後泛指震驚、害怕。兩字疊加,強調恐懼程度之深。

二、用法特點

  1. 語境特征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描寫,常見于古文、小說中,如《三國演義》描述戰場“曹軍驚駭”的場景。現代用法則偏重形容劇烈情緒反應,例如:“衆人驚駭,霧氣仿如附骨之疽。”()

  2. 搭配對象
    可描述人、群體或動物的反應,如“驚駭百姓”“鳥獸驚駭”()。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古籍與文學作品例證

  1. 《史記·吳王濞列傳》
    “臣卬奉法不謹,驚駭百姓”,反映因治理失當引發的社會恐慌。
  2. 唐代元稹《莺莺傳》
    “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生動刻畫人物受驚的狀态。

“驚駭”強調突發性、劇烈性 的恐懼情緒,常見于描述重大事件或超自然現象引發的心理沖擊。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及文史類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驚駭的意思

驚駭是一個動詞,表示受到突然而強烈的驚吓或恐懼的感覺。當人們遭遇到恐怖、令人吃驚或突然發生的事情時,他們通常會感到驚駭。

驚駭的部首和筆畫

驚駭的部首是手部,意為與手相關。它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字

驚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古代漢字是驚駭,在繁體字中,駭的部分由驚的上面加上馬的部分組成,表示受到馬的突然驚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驚駭的字形與現在略有不同。驚的上面是一個表示馬的部分,代表驚吓的來源是馬。駭的下面是一個表示骨的部分,表示人因受驚而發抖的狀态。

例句

1. 當她看到窗外的閃電時,她驚駭地閉上了雙眼。

2. 他聽到突然傳來的尖叫聲時,不由自主地驚駭了一下。

組詞

1. 驚恐:表示非常驚慌和害怕的狀态。

2. 驚訝:表示因為不可思議或突然而感到吃驚的狀态。

3. 驚奇:表示因為出乎意料或非常不同尋常而感到驚異的狀态。

近義詞

1. 恐懼:表示對某種引起不安的事物或情況感到害怕。

2. 害怕:表示對某種可能的危險或威脅感到擔心或恐懼。

反義詞

鎮定:表示情緒穩定,不受驚吓或恐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