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驚駭的意思、驚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驚駭的解釋

[frightened;panic-stricken] 恐慌恐懼

詳細解釋

亦作“ 驚駴 ”。1.驚慌害怕。 漢 王逸 《九思·怨上》:“鳥獸兮驚駭,相從兮宿栖。” 唐 元稹 《莺莺傳》:“數夕, 張君 臨軒獨寝,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女子搖手曰:‘吾居此久矣,君不見耳,今偶避不及,何驚駭乃爾!’”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 定國 ( 李定國 )坐山颠,聞信礮失序,驚駴。”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小船就在水面胡亂颠簸,一個無經驗的孩子擔心會掉到水中去,必驚駭得大哭不已。”

(2).使驚慌害怕。《詩·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漢 鄭玄 箋:“鴛鴦休息於梁,明王之時,人不驚駭,歛其左翼,以右翼掩之,自若無恐懼。”《史記·吳王濞列傳》:“臣 卬 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苦将軍遠道至於窮國,敢請菹醢之罪。” 明 烏斯道 《月夜彈琴記》:“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未免隨以風雷,驚駭先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驚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驚”和“駭”兩個同義語素構成,均表示因突發意外而産生的強烈恐懼情緒。《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動詞兼形容詞,注音為jīng hài,釋義為“驚慌害怕,形容突然受到強烈刺激而産生的極度恐慌”。該詞在古漢語中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其中“駭”字本義為“馬受驚”,後引申為人因突發事件而慌亂的狀态。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驚駭”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突如其來的精神沖擊導緻的失态反應。例如《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忽然群馬驚駭,嘶鳴不止”,生動描繪了動物受驚場景。其近義詞“震駭”“駭異”多用于描述超出常規認知的震撼事件,而反義詞“鎮定”“從容”則構成語義對立關系(參考《漢語大詞典》釋義)。

在語法功能上,“驚駭”可充當謂語(如“噩耗驚駭四座”)、定語(如“驚駭的表情”)和補語(如“吓得驚駭不已”)。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該詞的雙音節結構強化了情感表達的強度,符合漢語詞彙複音化的發展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驚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hài,其核心含義是因突然的驚吓而感到極度害怕或震驚。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因突發的外界刺激(如意外事件、恐怖場景等)而産生的驚慌、恐懼心理。如《史記》中“驚駭百姓”描述的就是因事件引發民衆恐慌。

  2. 詞素拆分

    • “驚”:本義為馬受驚,引申為精神受刺激後的慌亂。
    • “駭”:原指馬受驚,後泛指震驚、害怕。兩字疊加,強調恐懼程度之深。

二、用法特點

  1. 語境特征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描寫,常見于古文、小說中,如《三國演義》描述戰場“曹軍驚駭”的場景。現代用法則偏重形容劇烈情緒反應,例如:“衆人驚駭,霧氣仿如附骨之疽。”()

  2. 搭配對象
    可描述人、群體或動物的反應,如“驚駭百姓”“鳥獸驚駭”()。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古籍與文學作品例證

  1. 《史記·吳王濞列傳》
    “臣卬奉法不謹,驚駭百姓”,反映因治理失當引發的社會恐慌。
  2. 唐代元稹《莺莺傳》
    “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生動刻畫人物受驚的狀态。

“驚駭”強調突發性、劇烈性 的恐懼情緒,常見于描述重大事件或超自然現象引發的心理沖擊。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及文史類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莖白鹭缞敗絮絆馬索北京林業大學閉暗比長别張一軍并集罷士崔白搭包鼎伏抵刑訪珪飛檐風礫甘辭鲠怅挂失哈啰椷書皇告歡谑蹇緩棘塲介帻吉服觐會決舍潰師嬾鈍樂土令質鄰睦禮爲情貌魯讷率變滿任貿名夢泡末號木橛哝哝唧唧袍澤之誼蓬瀛遷隸情箋深坐什伯孰論私煮撻通天門八翼銅符推知仙構鄉味攜男挈女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