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的意思、求仁得仁的详细解释
求仁得仁的解释
[try to find humanity and finally get if;want sth. and succeed in getting just that] 语本《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德就得到仁德。喻指如愿以偿
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详细解释
语本《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伯夷 叔齐 让国远去,耻食 周 粟,终于饿死, 孔子 谓其求仁而得仁,无所怨。后多用为适如其愿之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真人俯思良久,顾 罗生 笑曰:‘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
词语分解
- 求的解释 求 ú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实际)。求同存异。求全责备。求贤若渴。实事求是。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 仁的解释 仁 é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 * 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
专业解析
"求仁得仁"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常带有得偿所愿、求有所得的意味。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字面释义与基本含义
- 求:追求、寻求。
- 仁: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理想境界,代表仁爱、仁慈、仁义等美德。此处泛指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或信念。
- 得:得到、获得。
- 仁:此处指所追求的“仁”的境界或目标。
- 整体含义:一个人立志追求某种理想(尤其是高尚的道德理想),并最终实现了它。 它强调目标的达成是主动追求的结果,常带有满足、无怨无悔的意味。
二、典故来源(核心权威依据)
“求仁得仁”的出处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述而》: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这句话是孔子在评价伯夷、叔齐两位古代贤人时所说。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君的儿子,他们互相让位,逃离故国。周武王伐纣时,他们叩马谏阻。商亡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孔子认为,他们以坚守气节、不仕二朝为“仁”,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他们追求的就是这种气节(仁),最终也实现了(得仁),因此不应该有怨恨(又何怨?)。
这个典故是理解该成语内涵的关键,赋予了它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蕴。
三、现代用法与引申义
在现代汉语中,“求仁得仁”的使用范围已不局限于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
- 实现理想/目标:指一个人经过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或愿望,无论这个目标是宏大还是个人化的。带有得偿所愿的意味。
- 承担选择后果:常带有中性或略带贬义的色彩,指某人选择了某种行为或道路,并最终承担了该选择带来的(通常是预期的)结果,无论好坏。这时常含有“(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现在得到这个结果也是理所当然”的意思,强调结果与选择的因果关系。
- 例:他一意孤行要投资高风险项目,现在血本无归,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 无怨无悔:继承了原典故的精神,强调因为追求的是自己认定的目标,所以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付出代价,也坦然接受,没有怨言。
四、总结
“求仁得仁”精炼地表达了“追求什么,就得到什么” 的核心概念。它源于儒家对高尚道德理想主动追求并最终实现的赞许,在现代语境中,既可用于褒扬得偿所愿(尤其是坚守信念),也可中性或略带贬义地指代因自身选择而承担相应后果的情况,常隐含“结果与追求一致,故应坦然接受”的意味。
权威参考来源:
- 《论语·述而》:成语的最原始出处和权威依据。古籍原文无直接链接,但内容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的《论语》译注本或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虽为网站,但古籍原文本身是核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成语的释义、出处和用法有权威、详尽的解释。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提供现代汉语中该成语的标准释义和用法。
- 《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 / 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对成语的典故、释义、例句有系统收录。
网络扩展解释
“求仁得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qiú rén dé rén,其核心含义是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通过努力实现理想或愿望,最终得偿所愿。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本义:字面指追求仁德而最终获得了仁德,强调通过正当途径实现目标。
- 引申义:泛指通过努力达成心愿,或为理想付出代价后获得相应结果,常含褒义。
2.出处与典故
- 来源:出自《论语·述而》。
- 典故:孔子评价伯夷、叔齐时提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两人为坚守气节不食周粟而死,孔子认为他们追求仁德并实现了理想,因此无怨无悔。
3.用法与语境
- 语法:连动式结构,多作谓语、宾语。
- 适用场景:
- 褒扬坚持理想并最终实现的人。
- 表达对他人选择的尊重(如:“你既求仁得仁,便不必后悔”)。
- 近义词:如愿以偿、得偿所愿。
4.例句解析
- 古文例: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 现代用法:
他放弃高薪投身公益,虽生活清苦,但求仁得仁,内心充实。
5.哲学内涵
此成语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通过行动实现道德追求,并坦然接受结果,与“无愧于心”的价值观紧密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论语》原文或相关文献(如、9、10)。
别人正在浏览...
宝山空回差落杈丫出笼戳穿词色麤露大帝单马點剁點瑟调哄反风讽动佛果感爱关牒光波旱湛晖采会噎界疆机骇静閟旌旟旧制继绪隽谈刻苦耐劳联牌流旧驴友漫駡满实冥福抹得开平翅泼脚子货乾豆腐迁化棋布星罗七贤过关图旗幢趣走日渐月染溶蚀软皂乳脂尚友山蛮使馆时手熟滑髓饼虽然涴演雾锁云埋相配席藉席卷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