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的意思、秋毫之末的详细解释
秋毫之末的解释
秋日禽兽毛的末端。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朱熹 集注:“毛至秋而末鋭,小而难见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祝玉成牙画》:“画事入微,渺如秋毫之末。”亦作“ 秋豪之末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 太山 为小。”
词语分解
- 秋毫的解释 秋季鸟兽的毫毛。形容极小的事秋毫不敢有所犯。;;《史记;项羽本纪》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循规蹈矩无损秋毫详细解释.亦作“ 秋豪 ”。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喻细微之物。《商君书·错法》:
- 末的解释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
专业解析
“秋毫之末”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丰富且富有哲理。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秋毫之末”的字面意思是指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的尖端。秋毫,指秋季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本就极其细微;末,即尖端、末梢。因此,该词本义形容极其细微、难以察觉的事物。其核心在于强调事物的极端微小和难以辨识。
二、 引申义与比喻义
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秋毫之末”超越了其原始含义,发展出深刻的引申和比喻意义:
-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或极其微小的差别:这是最常用的引申义。强调观察或分辨的对象精细到了极致,常与“明察秋毫”等词连用,形容目光敏锐,能洞察最细微之处。例如:“法官明察秋毫之末,不放过任何关键证据。”
- 道家哲学中的概念:尤其在《庄子》中,“秋毫之末”被赋予了哲学内涵。它象征着有形世界中最为微小、具体的存在,常与“太山”(泰山)这样巨大、宏观的存在相对比(如《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庄子借此阐述其相对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明大小、是非等概念都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和标准,引导人们超越具体形迹的束缚,追求“道”的境界。
- 形容目光锐利,洞察力极强:能够看清“秋毫之末”,自然意味着视力或洞察力超乎寻常。如:“他目光如炬,能察秋毫之末。”
三、 出处与权威参考
该成语最早且最著名的出处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著作:
- 《庄子·齐物论》:庄子在论述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思想时,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这里,“秋毫之末”作为极小的象征,与“太山”(泰山)这一极大的象征相对,旨在打破人们对大小、寿夭等概念的绝对化认知,阐明万物本无差别、大小寿夭皆相对的观点。这是该词哲学意蕴最深刻的体现。来源:《庄子》(可参考权威版本如中华书局版《庄子集解》王先谦撰)。
-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劝诫齐宣王施行仁政时,提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里是用“秋毫之末”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小过),与“舆薪”(一车柴草,比喻明显的大错)相对,批评齐宣王能看清小处却忽视大处。来源:《孟子》(可参考权威版本如中华书局版《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 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对“秋毫之末”的解释为“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其微细的东西”。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末梢。比喻十分微小的事物”。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四、 用法总结
“秋毫之末”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
- 作宾语:形容能观察到或分辨出极其细微的东西(常与“察”、“见”、“辨”等动词搭配)。例:明察秋毫之末。
- 作主语或定语:直接指代极其微小的事物本身。例:秋毫之末亦需重视 / 秋毫之末的差别。
- 用于哲学或文学语境:尤其在引用或化用《庄子》思想时,表达对事物相对性、超越形迹的思考。
网络扩展解释
“秋毫之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1.字面意义
“秋毫”指秋天鸟兽新生的绒毛,“末”即尖端。合起来意为“鸟兽在秋天新长细毛的尖端”。这一意象源自秋季动物换毛时新生的极细微绒毛,肉眼难以察觉。
2.出处与典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为“视力足以看清细微之物,却看不见一车柴草,您认为可信吗?”)。孟子以此比喻统治者需体察民情,不可忽视细节。
3.比喻意义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之处,强调对细节的洞察力或事物的精微程度。例如形容观察力敏锐,或事物微小到难以察觉。
4.语法与用法
- 结构:偏正式成语,通常作宾语。
- 语体:多用于书面语。
- 示例:“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总。”(《淮南子·原道训》)
5.近义词与反义词
该成语多用于强调细节的重要性或事物的精微性,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孟子》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屋寒门碧水狴狱不自聊常恒长腰乘驵晨暮冲机从儿飞挽丰条拂褏伏雨龟长于蛇庋县痕量贺双星划归获刈户算鸡酒禁斥抗答刲割连附沥情旅涂灭威抹牌婗子翩翩风度贫儒清本人来人往荣吝睿姿缛组声谱伸头探脑慎重其事设心食不兼肉侍朝式干事业师子床淞江鲈缩踡腾章特银提缉透过酴酥帏箔帷屏无偿无家可奔像煞有介事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