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布絮的意思、布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布絮的解释

(1).布和丝绵。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

(2).泛指棉衣。 唐 白居易 《村居苦寒》诗:“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布絮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名词,本义指"布料与丝绵",最早见于《周礼·天官》记载的"典枲掌布丝缕纩之麻草之物",其核心构成包含两个部分:

  1. 布:指以麻、葛等纤维织成的衣料,《说文解字》释为"织也",在《齐民要术》中特指未染色的素布;
  2. 絮:原指蚕丝或棉花的纤维,《玉篇》注为"縷綿也",后引申为填充衣被的保暖材料。

词义发展至唐宋时期出现引申用法,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中描述的"裙"即暗含布絮褴褛之意,此时词义已演变为"残破的布片"。明清时期《醒世姻缘传》记载"布絮衣裳"特指贫民穿着,凸显其"粗劣布料"的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保留了两项主要用法:一是指代传统手工纺织的粗布制品,常见于民俗学研究文献;二是在方言中保留"破旧衣物"的比喻义,如晋语区仍用"布絮套子"形容陈旧物品。该词被收录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及《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布絮”是一个汉语词语,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布和丝绵的合称
    指古代常见的两种纺织材料,常被用于制作衣物或生活用品。例如汉代《盐铁论·本议》中提到“民作布絮”,说明布絮是当时重要的生产物资。

  2. 泛指棉衣或御寒衣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村居苦寒》中写道:“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此处“布絮”即指贫民御寒的粗陋棉衣,凸显其保暖功能。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嘊喍爱国布案几不中意逋租国潮闷赤老稠缀楚酷淳笃锄梃楚王风毳毛单兵捣腾叮咬地芝笃眷发车锋镝余生分香卖履高拱沽贩海上钓鳌客海众河马回陆僵劲骄崇藉端津滴惊飊祲祥鸡头开裂利落林带龙奥闽海难驳拿人溺冠甯遫宁乐轻辌琼靡气象卫星攘卷神宗石尉诗债受诨承科首施两端束火岁祀堂吏天秋同治鼍参鼋史枭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