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sist;defy] 抵抗并拒絕
鮮能抗拒
(1).抵抗。《宋書·索虜傳》:“ 德祖 隨方抗拒,頗殺虜,而将士稍零落。”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慕賢》:“太子左衛率 羊侃 坐 東掖門 ,部分經略,一宿皆辦,遂得百餘日抗拒兇逆。” 浩然 《豔陽天》第二四章:“他看到人多勢衆,看到一股子不可能抗拒的力量。”
(2).拒絕。 宋 範仲淹 《奏為修永洛城乞勘鞫》:“其人即合依禀罷修,不合堅執抗拒。”《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莺莺》:“ 浩 素畏季父賦性剛暴,不敢抗拒,又不敢明言 李氏 之事,遂通媒妁,與 孫氏 議姻。”
“抗拒”是一個漢語動詞,發音為kàng jù,其核心含義是抵抗并拒絕,通常指對外界的壓力、要求或誘惑采取不接受的立場。以下為詳細解析:
抵抗與拒絕
指對某種外在力量(如命令、壓力、誘惑等)進行明确抵抗,并表現出拒絕态度。例如:“抗拒命令”“抗拒不合理的做法”()。
強調堅定立場
個體通過行動或态度表明不願妥協或屈服,如“奮力抗拒”“無法抗拒的力量”()。
對抗壓力或命令
拒絕誘惑或改變
法律或權威語境
曆史文獻
現代用法
浩然在《豔陽天》中用“不可能抗拒的力量”形容集體行動的強大()。
“抗拒”既可用于具體行動(如抵抗敵人),也可用于抽象情境(如拒絕誘惑),其核心在于主動抵抗與明确拒絕。英文對應詞為resist()。
《抗拒》是一個動詞,指的是堅決拒絕或反抗某種事物或力量。
《抗拒》的拆分部首是手和鬥,拆分筆畫為6畫。
《抗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古代漢語中的「抗」意思是抵抗、抵禦,「拒」意思是拒絕、排斥。兩個詞合并後,形成了「抗拒」這個詞。
《抗拒》的繁體字是「抗拒」。繁體字與簡體字在結構和形态上有所區别,繁體字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抗」的字形是「㝒」,而「拒」的字形是「拒」。古代人們通過不斷演變和規範化,形成了現代的「抗拒」字形。
1. 他堅決抗拒了不公正的待遇。
2. 她無法抗拒他的甜言蜜語。
抗拒力、抗拒能力、頑強抗拒。
抵抗、反抗、抗衡。
接受、順從、服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