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廓 ”。輪廓;邊廓。《參同契》卷上:“《乾》、《坤》者,《易》之門戶,衆卦之父母。《坎》《離》匡郭,運轂正軸。”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自序》:“謹以見聞最真,庶可傳信。匡郭已粗備,愈於求諸野。” 明 葉盛 《水東日記·二程遺書》:“ 宋 時所刻書,其匡廓中摺行上下不留黑牌,首則刻工私記本版字數,次書名,次卷第數目,其末則刻工姓名。”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下》:“ 丹陽 丁臯 ,字 鶴洲 ……撰《傳真心領》二卷。分三停五部,先從匡廓畫起。以為肖與否,皆繫于是。”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傳真心領》:“餘觀世人畫像多從鼻起, 丁氏 則先畫匡廓。”
“匡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匡郭”原指物體的輪廓或邊廓,即外部的形狀或邊界。例如,《參父契》中“《坎》《離》匡郭”即用此意。
構詞解析
部分資料提到“匡郭”可引申為“糾正錯誤、補足缺陷”的抽象含義(如),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受“匡”的“糾正”義影響,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匡郭”一詞以“輪廓”為核心義,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參同契》《東征賦》等文獻(來源:、6)。
匡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構成部首是“匚”和“土”,共有5畫。
匡字的意思是修正、扶持,多用于指糾正錯誤或幫助他人。郭字的意思是圍牆、城牆,常常用來指城市的邊界或圍牆。
匡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軍事用語。在古代,匡郭最初是指修正城牆或加固城防,後來逐漸引申為糾正社會問題或修正錯誤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匡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匡字的寫法為“㕴”,它由扁形的“匚”和“㐮”組成,看起來略有差異。
以下是匡郭的例句:
組詞中,匡郭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匡正”、“匡助”。
近義詞方面,與匡郭意思相似的詞語有:“修正”、“糾正”。
反義詞方面,與匡郭相對的詞語有:“錯亂”、“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