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消除災變,恢複正常。《後漢書·鮑昱傳》:“ 建初 元年,大旱,穀貴。 肅宗 召 昱 問曰:‘旱既太甚,将何以消復災眚?’”《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民窮於役,農業有廢,百姓嚣然,時風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復之術,莫大於節儉。” 宋 蘇轼 《祭常山神文》:“吏實不德,無以導迎順氣,消復災沴,惟神之求。”《資治通鑒·漢靈帝光和元年》:“青虹見 玉堂 後殿庭中。詔召光祿大夫 楊賜 等,詣 金商門 ,問以災異及消復之術。” 胡三省 注:“消復者,消變而復其常也。”
經查證,漢語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第一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辭海》(第七版)中均未收錄“消複”這一詞條。該詞可能屬于現代網絡語境下的生造詞彙,或為方言、特定領域的非通用表達。
從構詞法角度分析,“消”在古漢語中有“消除”“消減”之義,如《呂氏春秋·季春》“時雨将降,下水上騰”高誘注:“消,渜也”;“複”則有“恢複”“返還”之義,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三去相,三複位”。二者組合可引申為“消除災禍使恢複常态”,但此解缺乏古籍用例支撐。
建議使用者優先選用《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标準詞彙,如“消弭”(消除壞事)或“恢複”(回複原狀)等規範表達。若确需使用“消複”一詞,應在具體語境中明确定義并作必要注釋。
“消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fù,其核心含義為消除災變、恢複正常。以下是詳細解釋:
應對自然災害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應對旱災、饑荒等災異後的恢複措施。例如:
政治與社會治理
《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提到“消復之術,莫大於節儉”,主張通過節儉政策緩解民生困境。
當代語境中,“消複”一詞較少單獨使用,更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用以表達“消除災異、恢複常态”的抽象概念。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飽目褒義避頭鹁鴿缽釪搊撮慈壼點石二灘水電站房窩飯攤帆席風餐府解個底勾起光闌官名紅門緩怠黃褐诘究吉月踡曲俊客寬賒良國離鸾輘轹流啭鸾氛羅罻麥罷眄視潘安縣朋讐噴桶輕步遒勁三帛臊陀沙隄攝羅子生民螫搏詩博士首揆守錢奴孫金泰辰套言楟柰通印脫使托心外眷香火道人香樹香消玉損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