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曬田的意思、曬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曬田的解釋

[dry field] 為使水稻根系深紮,防止倒伏,把田裡的水抽幹,讓太陽照射田面,也叫“烤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曬田(shài tián),又稱“烤田”或“擱田”,是水稻栽培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農事管理技術,指在水稻分蘖後期至幼穗分化前,通過人為排水使稻田土壤短期脫水、曝曬的過程。其核心目的在于通過水分調控,優化水稻生長環境,促進根系發育與植株健壯生長。以下從農學實踐角度詳解其含義與技術要點:


一、核心定義與技術原理

曬田的本質是水分脅迫管理。通過暫時排幹田間積水,使土壤由淹水狀态轉為半幹旱狀态,引發水稻生理與生态的適應性變化:

  1. 土壤環境改善:土壤氧化還原電位升高,減少有毒還原物質(如硫化氫、甲烷)積累,促進有機質分解與養分釋放。
  2. 根系調控:抑制表層根系徒長,迫使根系下紮,增強深層土壤養分吸收能力與抗倒伏性。
  3. 植株生長平衡:抑制無效分蘖,減少養分消耗,促進莖稈粗壯,避免群體郁閉,降低病蟲害風險。

二、操作規範與關鍵節點

  1. 適用時期

    • 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當全田總莖蘖數達目标穗數的80%~90%時(約每畝20萬~25萬苗),需及時曬田控蘖。
    • 特殊情境:若遇持續陰雨、病蟲害高發或植株旺長趨勢明顯,可提前輕曬幹預。
  2. 曬田标準

    • 輕度曬田:土壤表面微裂,腳踏有印而不陷(土壤含水量約60%~70%)。
    • 中度曬田:田面出現雞爪狀裂紋,白根顯露(土壤含水量40%~50%)。
    • 重度曬田:僅適用于深泥腳田或重度旺長田,裂紋寬度達1cm以上(需謹慎避免過度幹旱)。
  3. 持續時間

    依據苗情與氣候調整,通常為5~10天,以葉色褪淡、葉片直立、新根噴發為複水信號。


三、農藝效應與科學依據

  1. 增産機制

    曬田通過優化群體結構,提高成穗率與結實率。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表明,合理曬田可使水稻增産8%~15%,主因在于光合效率提升與穗粒數增加。

  2. 生态效益

    • 減少甲烷排放:土壤好氧環境抑制産甲烷菌活性,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30%以上(《中國水稻科學》數據)。
    • 病蟲害防控:破壞稻飛虱、紋枯病等喜濕病蟲的孳生環境,減少農藥施用量。

四、注意事項與區域適應性

  1. 苗情差異化管理

    • 弱苗、遲發田:免曬或輕曬,避免生長受阻。
    • 肥田、旺長田:重曬控蘖,抑制營養生長。
  2. 地域性調整

    • 南方多雨區:需結合排水系統設計,防止曬田期暴雨積水。
    • 北方稻區:避免高溫時段過度曝曬導緻根系損傷。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 農業出版社, 1991.(定義與操作标準)
  2. 淩啟鴻.《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論與技術》.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7.(曬田生理機制與增産效應)
  3. 賈思勰(北魏).《齊民要術·水稻篇》. 最早記載“曝根”技術,為曬田雛形。(古籍溯源)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鍊接,文獻名稱與出版社信息可供讀者溯源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曬田是水稻種植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又稱烤田、擱田或落幹。其核心操作是通過排水和曝曬稻田,調節水稻生長環境,具體作用及實施要點如下:

一、定義與目的
曬田指在水稻分蘖後期将田間積水排幹,使稻田接受陽光曝曬的過程。主要目的包括:抑制無效分蘖、促進根系深紮、增強莖稈抗倒伏能力,同時提高土壤氧化還原電位,改善土壤養分結構。

二、科學作用機制

  1. 土壤改良:曝曬增加土壤含氧量,氧化甲烷、硫化氫等還原性有害物質,促進有機質礦化,複水後有效養分顯著提升;
  2. 根系優化:促使根系向下延伸,白根數量增加約30%,吸收能力增強;
  3. 株型調控:葉色由青綠轉為黃綠,分蘖速度減緩,莖稈基部節間縮短,抗倒伏性能提升。

三、實施方法與分類

四、應用實例
如江南地區早稻分蘖後期,需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蘖,配合病蟲害防治。該技術通過“先控後促”的生理調節,可使水稻增産約10%-15%。

别人正在浏覽...

把關白缟八思巴字鼻隧不恁的成均監赤老踳逆從母昆弟粗惡旦會大軸吊拷掤扒拂曉膏良歌唫閨帷海貝黃毛彙湧虎門狐裘蒙茸解子酒缶決賈珂雪口蠟曠若發蒙困劇賣俏買櫂謾昧眉婚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目下南溪皮侯品裁頩顔蒲陶峤鬟輕慮淺謀卿子琦善邱阜軀躬任天商庚繩坐手脖子衰羸書颠順地隤陷微瀾五色陸離纖完纖瑕下政膝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