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剮割的意思、剮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剮割的解釋

分割肢體;淩遲。 元 關漢卿 《西蜀夢》第三折:“ 劉封 那厮於禮如何?把那厮剮割!” 元 無名氏 《争報恩》第四折:“把這厮剮割的七事子,判了個十分罪。”《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 張公 謀財故殺,屈害平人,依律處斬,加罪淩遲,剮割二百四十刀,分屍五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剮割”是一個由“剮”和“割”組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與刀切、分割的動作相關。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剮”本義指“用刀割肉離骨”,特指古代淩遲酷刑,例如“千刀萬剮”;“割”指“用刀截斷或切開”,如“割草”“收割”。《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解釋“剮割”為“以刀分割肉體”,多用于描述古代刑罰或屠宰行為。

在古漢語語境中,“剮割”常見于文獻記載的殘酷刑罰,例如《宋史·刑法志》提到“剮割之刑,懲極惡之罪”。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保留于曆史叙述或文學描寫,例如描述傳統屠宰技藝時或會借用“剮割”強調手法細緻。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未收錄“剮割”一詞,其讀音遵循單字規範,即“剮”讀作guǎ,“割”讀作gē。

網絡擴展解釋

“剮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1. 基本詞義
“剮割”指古代刑罰中的“淩遲”,即通過分割肢體處決犯人,是封建時期最殘酷的死刑之一。該詞由“剮”(割肉離骨)和“割”(截斷)組合而成,強調肢解的暴力過程。

2. 曆史背景與文學例證
在元代文獻中,“剮割”常被用于描述刑罰場景。例如:

3. 現代引申義
“剮”在現代漢語中可表示尖銳物體劃破皮膚(如“手上剮了一個口子”),但“剮割”整體仍保留古義,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

4. 相關詞彙

注意:該詞因涉及暴力内容,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不當引申。

别人正在浏覽...

懊惱曲百裂八覺搬唇遞舌邦諜變化兵紀粲麗蟾兔稱諺車胎剉折徂旃導化掉瀁遞舟蹲鋒鵩入更竄隔熱國威郭隗宮含蕚酣遊黑鹽鶴翎紅紅稻彙解滹沱飯澗溪毛舊派老僧連扯霤奧履霜鳴金平樂平昔譜局潛涉谯诃器具清骾青蘦七十二子山高水低捎色生平沈隱懾慴素油探覩貪貨徒負虛名頽弊菟葵委寄未入流笑嚬邪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