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割肢體;淩遲。 元 關漢卿 《西蜀夢》第三折:“ 劉封 那厮於禮如何?把那厮剮割!” 元 無名氏 《争報恩》第四折:“把這厮剮割的七事子,判了個十分罪。”《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 張公 謀財故殺,屈害平人,依律處斬,加罪淩遲,剮割二百四十刀,分屍五段。”
“剮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1. 基本詞義
“剮割”指古代刑罰中的“淩遲”,即通過分割肢體處決犯人,是封建時期最殘酷的死刑之一。該詞由“剮”(割肉離骨)和“割”(截斷)組合而成,強調肢解的暴力過程。
2. 曆史背景與文學例證
在元代文獻中,“剮割”常被用于描述刑罰場景。例如:
3. 現代引申義
“剮”在現代漢語中可表示尖銳物體劃破皮膚(如“手上剮了一個口子”),但“剮割”整體仍保留古義,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
4. 相關詞彙
注意:該詞因涉及暴力内容,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不當引申。
剮割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器具或尖銳的工具切割、分割或截斷物體。
剮割這個詞包含兩個部首:刀刃(刀的刃部)和切(刀的切割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剮割的源自于古代語言,最早可追溯到《周禮·秋官司寇》。在繁體字中,剮割的寫法是「剮割」。
在古代漢字中,剮割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剮割」,其中的「剮」即為「剮」的舊字體,意思是一刀砍向物體表面使其分離。
這個手術需要将患者的肌肉進行剮割,以便去除病變組織。
剮斃、剮刀、剮腹、剮鼻都是與剮割相關的詞語。
切割、切開、割裂是剮割的近義詞,它們都指切斷或分開物體。
粘合、連接、拼接是剮割的反義詞,它們指将物體粘貼或連接在一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