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阻不平。《子華子·執中》:“心胷之兩間,其容幾何,然則歷陸嶔嶇, 太行 、 雁門 橫塞之。” 明 陳亮 《高彥恢適安堂》詩:“用世豈無心,出門畏嶔嶇。”
嶔岖(qīn qū)是漢語中一個形容地形或事物狀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高峻險要且崎岖不平。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與用法:
地形險峻崎岖
形容山勢陡峭、道路曲折難行。
出處:《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為“山高峻而不平”。如:“嶔岖的山路盤旋而上,行者需格外謹慎。”
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2卷,第1243頁。
引申為人生境遇坎坷
比喻人生道路艱難曲折,充滿挑戰。
出處:杜甫《贈李十五丈别》詩:“嶔岖山海側,想像無前俦。”以自然險阻隱喻人生困頓。
參考:《杜詩詳注》(中華書局,2015年)卷十五。
《說文解字》釋為“山高貌”,強調山體高聳陡峭的特征。
《玉篇》注為“山路不平”,側重路徑的曲折起伏。
二字合成後,兼具“高險”與“崎岖”雙重意象,常見于古典詩文描寫險要地勢。
唐代詩文
劉長卿《送李錄事兄歸襄鄧》雲:“嶔岖行石道,外折入青雲。”生動刻畫山道險峻之态。
參考:《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卷147。
現代規範用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嶔岖”為書面語詞,釋義為“形容山高而陡,道路崎岖”,適用于文學及正式文體。
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67頁。
多用于描繪自然景觀(如山脈、峽谷)或比喻人生、事業的艱難曆程,具有鮮明的文學性與形象感。
結語
“嶔岖”作為漢語經典詞彙,既承載對自然險阻的直觀描摹,亦蘊含對生命曆程的深刻隱喻。其釋義根植于《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并在杜甫、劉長卿等詩人的名篇中得以經典化,體現了漢語表達的凝練與意境之美。
“嶔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n qū,其核心含義是“險阻不平”,常用于形容地勢崎岖或道路艱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嶔岖”是形容險峻地形的書面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暗射白玉鈎别調俾夜作晝博奧尺兵敕警戴仰膽瓶蕉短褐穿結堆内頓修方德仿造豐足氛翳複出斧斤革言鹳陣詭髻含垢藏疾寒石皓髯滑膩膩混瀁戒衣進針禁制劇渴渴望匡詠攔工連蜷貍德流潤迷裡咕咚母筍旁蒐遠紹跑肚峭坂僑鄉三麥僧帳舌戰群儒霜晖束桂說黑道白束手坐視太溪停履通透通質宛驷武殿試無楗烏紗巾項枕細吹細打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