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質的意思、通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質的解釋

猶交質。古代列國互派人質,作為守信的保證。《史記·蘇秦列傳》:“令天下之将相會於 洹水 之上,通質,刳白馬而盟。” 司馬貞 索隱:“以言通交質之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質"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政治互信機制 作為外交術語,"通質"特指諸侯國之間互派王室成員作為人質的制度。該制度常見于春秋戰國時期,如《左傳·隱公三年》記載"周鄭交質",通過交換人質建立臨時信任基礎。這種形式常見于軍事盟約場景,屬于早期國際關系中的信用擔保方式。

二、經濟流通屬性 在貨币經濟領域,"通質"指代具備普遍流通性的等價物。《史記·平準書》所述"龜貝金錢刀布之币"即為典型例證,這類物品需滿足價值穩定、廣泛認可等特質才能成為跨區域交易媒介。

三、哲學引申義項 部分典籍将"通質"升華為形而上的概念,如《淮南子·原道訓》中"通質達性"的表述,強調事物突破表象達到本質統一的哲學境界,此用法多出現于道家文獻體系。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呈現出從具象制度到抽象理念的語義延伸,其演變軌迹折射出古代中國政治實踐與哲學思辨的深度融合。現存最早用例可追溯至《尚書》中的盟誓記載,至漢代完成詞義系統化定型。

網絡擴展解釋

“通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列國外交中的一種信用保障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通質(tōng zhì)指古代諸侯國之間互換人質的行為,目的是通過互押重要人物(如王子、重臣)來建立信任,确保盟約或協議的履行。其内涵與“交質”相通,強調通過物質或人質的交換維系邦交關系。

曆史出處與應用

  1. 《史記》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蘇秦列傳》,描述戰國時期列國在洹水會盟時“通質,刳白馬而盟”。司馬貞《索隱》注解:“以言通交質之情”,說明這種行為是外交盟約的信用背書方式。

  2. 實際應用場景
    互派的人質通常是王室成員或重臣,如《左傳》中周鄭交質(周王子與鄭國太子互換為人質)。這種方式常見于缺乏中央權威的亂世(如春秋戰國),用以維系脆弱的聯盟關系。

補充說明

參考資料

綜合自《史記》注解、古代漢語詞典釋義,以及曆史背景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晻淡奔走如市才吏采取蟬蜍窗籠川口刺啓瑽瑢悰緒錯縫兒促生當着矮人,别説短話點胸洗眼調犯鬥室睹景傷情笃老豐腆港務甘肴公旦官長過宿骨頭架子黃壽丹蕙摟轎班嬌翠較證結舌鉗口景物金蕊考釋快班老秋缭戾慢藏誨盜汶汶評家前三後四怯惰切悫慊如青歲秋蟾全然入定上神盛食厲兵算式粟紅貫朽唐敖慶彤殿土瀝青衛戍物曲下比小兵西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