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险阻不平。《子华子·执中》:“心胷之两间,其容几何,然则歷陆嶔嶇, 太行 、 雁门 横塞之。” 明 陈亮 《高彦恢适安堂》诗:“用世岂无心,出门畏嶔嶇。”
嶔岖(qīn qū)是汉语中一个形容地形或事物状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高峻险要且崎岖不平。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解析其详细释义与用法:
地形险峻崎岖
形容山势陡峭、道路曲折难行。
出处:《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为“山高峻而不平”。如:“嶔岖的山路盘旋而上,行者需格外谨慎。”
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2卷,第1243页。
引申为人生境遇坎坷
比喻人生道路艰难曲折,充满挑战。
出处:杜甫《赠李十五丈别》诗:“嶔岖山海侧,想像无前俦。”以自然险阻隐喻人生困顿。
参考:《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卷十五。
《说文解字》释为“山高貌”,强调山体高耸陡峭的特征。
《玉篇》注为“山路不平”,侧重路径的曲折起伏。
二字合成后,兼具“高险”与“崎岖”双重意象,常见于古典诗文描写险要地势。
唐代诗文
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云:“嶔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生动刻画山道险峻之态。
参考:《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卷147。
现代规范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嶔岖”为书面语词,释义为“形容山高而陡,道路崎岖”,适用于文学及正式文体。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67页。
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观(如山脉、峡谷)或比喻人生、事业的艰难历程,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与形象感。
结语
“嶔岖”作为汉语经典词汇,既承载对自然险阻的直观描摹,亦蕴含对生命历程的深刻隐喻。其释义根植于《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并在杜甫、刘长卿等诗人的名篇中得以经典化,体现了汉语表达的凝练与意境之美。
“嶔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n qū,其核心含义是“险阻不平”,常用于形容地势崎岖或道路艰难。以下是详细解释:
“嶔岖”是形容险峻地形的书面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白龙鱼服本轮避孕参战军儃回赤夏传圭袭组谠切丹崖盗名暗世地塌天荒逗延讹风方辇反户发宪布令分道线伏生感官干涉鬲昆贵降过更酣饫好音回肠百转慧典回移虎门检求继成金刚禅金石学酒客祭鱼可怜见连洏鱳得利官令族盘泊旁邻旁骑乾茨腊谦默庆戴清圣浊贤钦企如履平地丧榜山陲山铸十剂守价枉讼婉悦武貔险鸷效答燮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