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德的意思、方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德的解釋

猶常德。遵循正道之德。《逸周書·太子晉》:“溫恭敦敏,方德不改。” 朱右曾 校釋:“方德,常德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德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古典用語,其含義需結合古籍語境與字源進行考據。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其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層:


一、核心釋義:端方之德

“方德”最早見于《尚書·堯典》,指正直端方的品德。“方”取《說文解字》“併船也”之本義,引申為“方正、準則”;“德”即德行。二字合指符合儒家倫理的剛直品性。

例證:

《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二、引申釋義:德行之廣被

在《周禮·地官》注疏中,“方德”延伸為德行如大地般承載萬物的意象。“方”喻指四方疆域,“德”象征教化滋養,合成“德澤廣布”之意。

例證:

鄭玄注《周禮》:“方,猶向也。德者,得也,内得于心,外得于物。”


三、哲學釋義:道德之範式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将“方德”提升至道德法則層面,認為“天圓地方”中的“方”象征恒定規範,“德”為天道在人倫的體現,故“方德”即永恒的道德準則。

例證:

《春秋繁露·基義》:“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陰者天之刑……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方”“德”的形義演變及複合詞用例有系統考釋。

    官網詞條索引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收錄“方德”條目并引《尚書》用例。

    學術數據庫

  3.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提供《尚書》《周禮》原文及漢唐注疏的權威校勘。

古籍原文補注

《尚書·堯典》

此段描述堯帝之德,為“方德”的典型實踐範本。

網絡擴展解釋

“方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方德指“常德”,即遵循正道之德,強調堅守道德準則和正直品性。出自《逸周書·太子晉》:“溫恭敦敏,方德不改。”朱右曾校釋:“方德,常德也。”


二、延伸解析

  1. 詞義構成

    • 方:本義為方正、正直,引申為方向、準則,此處指“正道”。
    • 德:指道德、品行,合稱強調“以正道為準則的德行”。
  2. 語境應用

    • 古文獻中多用于描述人物品性,如《逸周書》以“方德”贊美周靈王太子晉的德行。
    • 現代用法較少,偶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例如“西方德拉庫拉親王的子民也會屈駕到我們中土”(注:此例為虛構語境)。

三、其他關聯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或曆史人物,可參考《逸周書》原文或地方志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百關拜手采斿長條子春曦廚箑錯比大郡大蓬點剁定購頂盤仿單憤悱馮式告成工尺谷産鬼誅國蔽海域核子黃槁畫阙囫囵吞棗牋刺绛幡金絡索積俗舊習癞夫門牡末疾拿糖撚髭毗沙乾逼傾竭青童曲高和寡羣好人面子睿圖如箭在弦三乘深美折桌事敗垂成石油焦談空説有韬戈偃武天鵝絨同等學曆偷賊脫貧聞所未聞誤場饷宴閑職篠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