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心思,苦悶無聊。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姐姐往常不曾如此無情無緒。”《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桂娘 也日日無情無緒,懨懨欲睡,針線慵拈。” 清 黃景仁 《木蘭花慢·京口清明》詞:“隻無情無緒,閒吟閒詠, 江 草 江 花。”
無情無義
指人缺乏情感和情義,形容待人冷漠、不念舊情,多用于批評人際關系中的薄情寡義行為。該詞由“無情”(沒有感情)和“無義”(不講道義)複合而成,強調情感與道德的雙重缺失。
核心釋義與用法
情感與道義的缺失
形容人冷漠自私,不重視感情或恩義,如對親友、伴侶的背棄。例如:“他發達後便對恩師無情無義,令人心寒。”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1372頁。
文學與曆史用例
明代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滿少卿無情無義,悔之晚矣。” 體現對背信棄義行為的批判。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二刻拍案驚奇》原文庫(鍊接)。
近義辨析
來源:《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02年,第1028頁。
權威文獻佐證
語言學解析
《漢語大詞典》指出,“無情無義”屬并列結構複合詞,始見于明清白話小說,反映傳統倫理中對“情義”的重視。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第10卷,第356頁。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強調“仁者愛人”,“情義”是社會關系的核心準則。該詞的使用暗含對違背倫理行為的批判,具有道德教化意義。
來源: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89頁。
現代應用場景
多用于譴責背棄親情、愛情或友情的行為,如:“公司危難時他卷款潛逃,實屬無情無義。” 需注意語境,避免濫用主觀評價。
“無情無緒”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人沒有心思、情緒低落,表現出苦悶無聊或冷漠的狀态。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姐姐往常不曾如此無情無緒。”。
另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九出也有類似用法:“使奴無情無緒,困倚繡床,如何消遣!”。
例句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描述因情緒低落、失意或冷漠而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的狀态。例如: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文學作品引用。
百遶闆芭班底襃引褊局碧松煙插打纏足撤免車輮丹城二安浮縣趕明兒個膏腴子弟梗命過去時河唇候灰降祉僭迹驕偷家長作風介決借坡下驢讦以為直靜掃跻緻楷式恐急口頰魁俉靈矩靈亮莽渺髦英梅煎妙門冥途摩拊末命藕心般伏平棊撲曲籤廚牆倒衆人推潛息切中時弊青瑣闱取精用宏貼旦偷乖外累懀懀文舟吳蔡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