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厄憂患。 明 方孝孺 《答許廷慎書》:“當危憂兢悚時,自誓欲以所能歸諸造物,甘為庸人而不可得。”
“危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困厄憂患,指人在危險或困境中産生的焦慮與擔憂。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延伸
既指客觀的危險境遇(如“危殆”),也包含主觀的憂慮情緒(如“憂懼”)。例如,明代方孝孺在《答許廷慎書》中寫道:“當危憂兢悚時,自誓欲以所能歸諸造物”,體現身處險境時的心理狀态。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人身安全、局勢動蕩的深切擔憂。如現代例句:“秦朗對洛濱的安危憂心如焚,卻不敢貿然行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權威釋義可參考《漢典》及《查字典》的詳細條目。
危憂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由“危”和“憂”兩個字組成。
“危”的部首是“卩”,它的總筆畫數是6;“憂”的部首是“忄”,它的總筆畫數是6。
危憂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左傳》,意為危險和憂慮。在繁體中,危憂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寫危憂的漢字沒有明确的變化。在古代文獻中,危憂的字形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他因長時間的失業而陷入了危憂之中。
2.戰争的陰雲籠罩着整個國家,人民心中充滿了危憂。
3.老師的突然病情讓學生們倍感危憂。
1.危機:危險和困境
2.憂郁:憂慮和沮喪
3.危害:危險和傷害
擔憂、憂慮、恐懼
安慰、寬慰、放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