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敦勵 ”。勸勉,勉勵。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舊唐書·孝友傳·宋興貴》:“弘長名教,敦勵風俗,宜加褒顯,以勸将來。”《明史·喬允升張玮等傳贊》:“其賢者敦厲名檢,居官有所執争,即清議翕然歸之。”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 光武 、 明 、 章 ,尊崇節義,敦勵名實,風俗為之一變,而文學為之一新。”
"敦厲"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督促勉勵",常見于文言語境和現代書面語。該詞由兩個單字構成:"敦"意為督促、懇切要求,"厲"通"勵",取勉勵、激勵之意。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其詞義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基本詞義 指通過嚴格要求和言語激勵促使他人進步。《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師長對後輩、上級對下級的教導場景。如《後漢書·盧植傳》載:"大将軍何進遣掾敦厲,植以疾辭",即用此義。
二、構詞分析
三、經典用例 《宋書·武帝紀》載诏書:"敦厲庠序,班下州國",此處特指對教育機構的督導激勵。《資治通鑒·唐紀》"敦厲将士,明賞罰"則體現軍事管理中的運用。近現代作家魯迅在《書信集·緻許壽裳》中亦沿用此詞:"惟敦厲校長,使能盡所長耳"。
主要參考資料:
“敦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勸勉、勉勵,也可寫作“敦勵”。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釋義
“敦厲”指通過言語或行動激勵他人,使其在德行、學業等方面積極進取。例如《顔氏家訓》中提到:“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強調通過學習達到勸勉的目的。
構成分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字詞演變,可參考《顔氏家訓》《明史》等文獻。
白話詩白賴邊計擯薄屏退蠶叢路螭桷鹑刑叢育摧挫寸賞誕诳點點調潤東沖西撞端嶷鈍化反掩飛天廢墟凫趨雀躍鬼路豪商巨賈何況華而不實輯和镌戒居先開門炮磕铳梡嶡濫觞龍盞馬墨免役妙弄墨诏畝畹逆負邛蒟窮已拳壇羣朋人戶沙碛生靈輸入阻抗貪賂穨雲脫似塗聽望苴萬神微力龌濁午橋憸夫陷馬坑小介小門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