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檄的意思、傳檄的詳細解釋
傳檄的解釋
傳布檄文。《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裡定。” 唐 獨孤及 《太行苦熱行》:“會同傳檄至,疑議立談決。”《三國演義》第五回:“ 曹操 傳檄告天下,諸侯奮怒皆興兵。” 鄒魯 《福建光複》:“傳檄各府知縣駐軍,尅日反正。”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檄的解釋 檄 í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聲讨的文書:“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裡定者也”。檄文。羽檄。檄移(文體名,“檄文”與“移文”的合稱。檄文多用于聲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曉喻或責備)。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傳檄”是漢語詞彙,指傳遞或發布檄文的行為,主要用于古代軍事、政治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傳檄”由“傳”(傳遞)和“檄”(檄文)組成,意為傳遞征召、聲讨或曉喻的文書。檄文是古代官方用于宣告重大決策、動員兵力或聲讨敵人的公文,具有權威性和緊迫性。
二、曆史應用
- 軍事動員
如《三國演義》中“曹操傳檄告天下,諸侯奮怒皆興兵”,即通過檄文號召各方勢力聯合行動。
- 招降與威懾
《史記》記載“傳檄而千裡定”,說明檄文可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三、例句解析
- “黃州傳檄可定”:表明僅需發布檄文即可平定局勢,凸顯檄文的威懾力。
- “楚王傳檄天下,必發兵讨之”:檄文用于宣戰或聲讨,激發行動。
四、檄文的特點
- 内容:多涉及軍事指令、政權更疊或道德譴責。
- 形式:語言簡練有力,常以“羽檄”(插羽毛表示緊急)形式傳遞。
五、現代引申
現可用于比喻快速傳播重要信息或號召,如“傳檄社會各界共同救災”。
如需進一步了解檄文的具體格式或曆史案例,可查閱《史記》《三國演義》等文獻,或中的古籍引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檄(chuán xī)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關于傳檄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傳字的部首是傳字底,檄字的部首是木字旁。傳字共有9個筆畫,檄字共有13個筆畫。
來源:傳檄最早是用來描述古代傳遞軍令或官方通知的方式。傳是傳遞的意思,檄則指的是帶有特定通知内容的木牌或木片。傳檄一詞的出現,是因為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人們常常需要采取特殊方式傳達或通知重要信息。
繁體字:傳檄。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傳字的構造與現代基本相同,而檄字則稍有不同,其右側的“格”字旁在古代寫法中采用了直角的形式,整體看起來更為方正。
例句:他用傳檄的方式通知全體士兵前往集合地點。
組詞:傳遞、檄文、傳達等。
近義詞:傳信、送達等。
反義詞:隱秘、保密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