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踡曲的意思、踡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踡曲的解釋

亦作“ 踡屈 ”。拳曲;彎曲。《素問·刺禁論》“刺脊間中髓,為傴” 唐 王冰 注:“傴,謂傴僂,身踡屈也。” 明 張居正 《贈國子馬生行》:“丈夫且知貴適志,安能踡曲坐樊籠。”一本作“綣曲”。 清 侯方域 《徐作霖張渭傳》:“ 渭 鬚繞其面,髮毿毿然,又騎馬折其左臂,常踡曲,類世之兒童戲繪以為冥官像者。” 馬烽 《停止辦公》:“他忽然聽見車廂裡傳出很響的鼾聲,不由得回頭看了看,隻見客人踡曲在草包上睡着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踡曲”是“蜷曲”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肢體或物體彎曲、卷縮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肢體或物體呈彎曲、卷縮的形态,常用于描述人或動物的姿勢。例如:踡曲雙腿、蛇踡曲在草叢中。

  2. 古籍與演變
    該詞早期多作“踡曲”,如唐代王冰在《素問》注釋中提到“身踡屈也”,明代張居正《贈國子馬生行》中也有“踡曲坐樊籠”的用法。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蜷曲”,但兩者可通用。

  3. 用法特點

    • 適用對象:多用于生物肢體(如手腳、軀幹)或柔軟物體的形态,如“老人踡曲在病床上”“樹枝踡曲生長”。
    • 情感色彩:可隱含不適或受限制的狀态,如“踡曲在角落避雨”。
  4. 例句參考

    • 古籍例句:明·張居正“安能踡曲坐樊籠”表達對束縛的反抗。
    • 現代例句:提到“狗把蜷曲的身體完全伸直”,展示動作變化。

提示:現代書面語中推薦使用“蜷曲”,而“踡曲”更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實際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踡曲

踡曲(Quán Q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曲折的道路。踡曲可以拆分為"⻊"和"曲"兩個部分,其中"⻊"是偏旁部首,表示與腳有關的事物;"曲"是主體部分,表示彎曲的形狀。這個詞在現代漢字中稱為"踡",但在繁體字中仍使用"蹑"的形式。

踡曲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當時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些不同。在古代,踡曲的意思是指人走路蹑手蹑腳地行走。因為古代道路狹窄而且曲折,所以人們在行走時通常需要走彎曲的道路,以避免與其他行人相撞。因此,踡曲也逐漸引申為曲折的道路。

以下是踡曲的一個例句:

小李走了一條踡曲的小巷,終于找到了他要去的地方。

踡曲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表達形式。例如:

踡曲道路、踡曲小巷、踡曲山徑。

踡曲的近義詞包括彎曲、曲折、蜿蜒等詞語,它們都表示道路或路徑的彎曲形狀。與踡曲相反的詞是筆直、直線等,它們表示道路的直線形狀。

總之,踡曲是一個描述曲折道路形狀的詞語,它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表達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