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境地區伺望偵察敵情的土堡。《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 任尚 遣兵擊破 先零羌 於 丁奚城 。秋,築 馮翊 北界候塢五百所。”
“候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òu w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但主流用法更偏向以下釋義:
候塢指古代邊境地區用于伺望偵察敵情的土堡(軍事防禦工事)。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西羌傳》,東漢時期為抵禦羌族侵擾,曾在馮翊北界修築了五百處候塢作為防禦據點。
字詞拆分:
曆史背景: 東漢将領任尚在平定羌族叛亂時,通過建造候塢加強邊防,這些土堡兼具瞭望、預警和駐軍功能。
部分詞典(如)提到“候塢”有“等待良機的地方”之意,但此釋義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字面混淆相關。建議以軍事防禦工事的解釋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或專業曆史文獻。
《候塢》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人”和“土”。它的筆畫數目為10畫。
《候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最早出現在明代嘉靖年間的《候塢志》一書中,用來指代江湖水道中的渡口或碼頭。後來,這個詞語逐漸廣泛應用到其他地方。
《候塢》的繁體寫法為「候塢」。
在古時候,《候塢》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大緻意思相同。它們包括「候屋」、「候屬」等寫法。
1. 江邊的候塢是漁民們休息的好地方。
2. 這座候塢是城市交通重要的節點之一。
候船、候車、候選、候鳥、候診等。
碼頭、渡口、渡船等。
停船、斷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