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輕而不實。 晉 陸機 《浮雲賦》:“有輕虛之豔象,無實體之真形。”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三·烏賊魚》﹝集解﹞引 蘇頌 曰:“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於口旁,其背上隻有一骨,厚三四分,狀如小舟形,輕虛而白。”
(2).猶平易,淺顯。用于形容語言文字。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五:“然 韓 柳 猶用奇字重字, 歐 蘇 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
“輕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物體或形态輕盈且缺乏實質,常用于描述物理特性。例如:
形容文字或語言風格簡潔易懂、不晦澀。例如: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評價歐陽修、蘇轼的文章“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強調其用詞平實卻意境深遠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浮雲賦》《鶴林玉露》等文獻。
輕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輕和虛。輕的意思是重量輕或程度不重;虛表示沒有實質或不真實。因此,輕虛可以表示某物或某種情況的存在沒有實質性或真實性。
輕虛的部首是車(che1),分别由車部和虍部組成。車部表示與交通相關,虍部表示與虎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1。
輕虛在古代漢字中有很長的曆史。它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中。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已經經曆了演變,而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簡體字是在簡化字改革期間形成的。 輕虛的繁體字形為「輕虛」。
在古代,輕虛的部首車曾用作車旁字,而虍曾用作虎旁字。例如:「軛」與「虎」。在古代的寫法中,兩個部分連接在一起,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逐漸分離成現在的形式。
1. 他的态度輕虛,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這個計劃隻是一個輕虛的幻想,無法實現。
輕飄、輕浮、虛幻、虛無、虛假。
虛幻、空洞、泛泛、空虛。
實在、真實、實際、紮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