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時間。《北齊書·司馬子如傳》:“ 子如 至 定州 ,斬 深澤縣 令;至 冀州 ,斬 東光縣 令。皆稽留時漏,緻之極刑。”
“時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用于計量時間的器具,即“漏刻”,又稱“漏壺”。以下從詞義、文化内涵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時漏”由“時”與“漏”組合而成。“時”表示時間、時辰,“漏”特指通過水流或沙流計量時間的裝置。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漏”作為計時工具最早可追溯至周代,通過壺中水位下降的刻度标記時辰,後發展為銅壺滴漏的精密儀器。因此,“時漏”一詞既指具體的計時器物,亦引申為時間流逝的象征。
二、曆史與文化意義
古代“時漏”是天文曆法的重要工具,《周禮·夏官》記載“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說明漏壺在軍事、禮儀中承擔報時功能。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詳細描述了蓮花漏等改良設計,體現古代科技對時間的精準追求。在文學中,“時漏”常與更鼓、月影等意象并用,如唐代李商隱《無題》詩“夜吟應覺月光寒,時漏已催更鼓急”,借器物之實抒時光易逝之虛。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下,“時漏”多用于文學或曆史叙述,強調時間的綿延感與古典意境。例如《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将“時漏”與日晷、渾儀并列為傳統計時體系的代表,凸顯其在文化遺産中的地位。
文獻參考
“時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以下是基于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時間,特指時間的流逝或延誤。該詞由“時”(時間)和“漏”(古代計時器)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時間刻度」或「時間計量」,常用于描述因時間延誤而引發的後果。
二、出處溯源 最早見于《北齊書·司馬子如傳》中“稽留時漏,緻之極刑”,意為因拖延時間而被處以重刑。此處“時漏”強調對時間節點的嚴格把控。
三、用法特征
四、字義分解
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該詞,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引證,可參考《北齊書》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被襆鞁馬卑位表面化筆迹鄙易測天徜恍辍學刺篷道從倒縣稻芽法眷方尺放玩凫徯扶佐管勁官評海客弘深黃龍旗花堂回首火竈僭縱驕貴夾竹桃嗟丘酒勢糾逖駒麗舉實開誘墾複口糜勞徕斂容屏氣斂銳連珠礮遼甯省留客住忙亂馬屋木場内郎平毀青蘆葉撒活三人一龍山彎燒鑪聲威大震睡蓮貪貨田券阗委刓方為圓犀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