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時間。《北齊書·司馬子如傳》:“ 子如 至 定州 ,斬 深澤縣 令;至 冀州 ,斬 東光縣 令。皆稽留時漏,緻之極刑。”
“時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以下是基于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時間,特指時間的流逝或延誤。該詞由“時”(時間)和“漏”(古代計時器)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時間刻度」或「時間計量」,常用于描述因時間延誤而引發的後果。
二、出處溯源 最早見于《北齊書·司馬子如傳》中“稽留時漏,緻之極刑”,意為因拖延時間而被處以重刑。此處“時漏”強調對時間節點的嚴格把控。
三、用法特征
四、字義分解
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該詞,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引證,可參考《北齊書》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時漏》一詞是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含義:
1. 指時間流逝的意味,暗示時間的消逝。
2. 比喻生命短暫,時間不可逆轉。
《時漏》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1. 部首:日(rì)
2. 筆畫:時(10畫),漏(13畫)
《時漏》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其與古代水鐘有關。
《時漏》的繁體字為「時漏」。
在古代,「時漏」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與現代一緻。
1. 春天的陽光穿過窗簾,像時漏一樣透過指縫滑落。
2. 生命如同一支時漏,我們要珍惜每一刻。
與《時漏》相關的組詞有:
時光、時間、逝去、逝世、光陰
近義詞包括:
時間流逝、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反義詞有:
永恒、長存、不變、永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