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斲的意思、刻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斲的解釋

雕琢;修飾。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四》:“近 廬陵 劉太博 辰翁 ,亦為三十六代天師志墓,雖極刻斲摩厲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刻斲(kè zhuó)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構字角度解析:

  1. 本義:指用刀具精細雕琢器物。《說文解字》釋“刻”為“錾也”,即鑿刻金屬;《廣韻》載“斲”作“削木”,二字組合體現古代工藝中金屬與木材的雙重加工技法。
  2. 引申義:在《莊子·天道》“輪扁斲輪”典故中,“斲”延伸為技藝的精研狀态,與“刻”組合後更強調對事物進行深度推敲,如宋人筆記《容齋隨筆》用“刻斲心性”形容修身養性的嚴謹态度。
  3. 異體考證:該詞存在“刻斵”“刻斫”等異寫形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斲”為“斫”的籀文變體,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刻斲”歸入雕刻工藝類專稱。

網絡擴展解釋

“刻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è zhuó,其核心含義為雕琢、修飾,常用于形容對事物的精細加工或藝術化處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本義
    指通過雕刻、削鑿等方式對材料進行加工,如木器、玉器等工藝品的制作。
    例如:“刻斲木為舟”中的“斲”即表示砍削木材的動作,而“刻”則強調精細雕琢的過程。

  2. 引申義
    在文學或語言表達中,可比喻對文字、語言的刻意修飾或雕琢,甚至可能隱含“過度加工”的貶義色彩。
    例如元代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四》提到:“雖極刻斲摩厲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即批評文章雖工于修飾,但缺乏自然意趣。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刻斲”一詞兼具具體(工藝加工)與抽象(文字修飾)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隱居通議》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辯問黪黩抄手澄湛詞章殂逝玳瑁魚刀筆大閹得勝奠鴈雕辒釘坐梨弟息分獻幹蔭感躍膏蘭告理恭筆垢滓規略鴻卓婚宦火煖剪紙片兒蛟布急不擇途炯眼饑窮糾檢幾樣孔北海窺窬令胤脔脍蠻鞭滿面春風明蕩蕩名例槃藍虬立潤氣若其扇席少壯慎時睡思四句縧辮條述帖黃違難僞人無楫無窮小污損香隂銷靡笑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