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琢;修飾。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四》:“近 廬陵 劉太博 辰翁 ,亦為三十六代天師志墓,雖極刻斲摩厲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
“刻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è zhuó,其核心含義為雕琢、修飾,常用于形容對事物的精細加工或藝術化處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指通過雕刻、削鑿等方式對材料進行加工,如木器、玉器等工藝品的制作。
例如:“刻斲木為舟”中的“斲”即表示砍削木材的動作,而“刻”則強調精細雕琢的過程。
引申義
在文學或語言表達中,可比喻對文字、語言的刻意修飾或雕琢,甚至可能隱含“過度加工”的貶義色彩。
例如元代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四》提到:“雖極刻斲摩厲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即批評文章雖工于修飾,但缺乏自然意趣。
“刻斲”一詞兼具具體(工藝加工)與抽象(文字修飾)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隱居通議》等文獻。
刻斲是一個中文詞彙,拆分成兩個部首:刀(刂)和斤。刻斲共有10個筆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雕刻術語。刻指用刀在物體上雕刻,斲指用斧子或鑿子在物體上鑿雕。在現代漢語中,刻斲泛指用刀、斧子或鑿子對物體進行雕刻或鑿雕的行為。
刻斲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刻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刻斲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如下:
刻斲的例句:
1. 他用雕刻刀刻斲出一尊精美的佛像。
2. 這些古代建築的門楣上雕刻精細,經過多次刻斲。
刻斲的相關組詞有:雕刻、鑿刻、刀刻、刻畫、雕琢等。
刻斲的近義詞有:雕琢、切割、削減等。
刻斲的反義詞有:模仿、模拟、複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