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清言的意思、清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清言的解释

(1).高雅的言论。 晋 陶潜 《咏二疏》:“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唐 章八元 《酬刘员外月下见寄》诗:“独謡闻丽曲,缓步接清言。” 王闿运 《罗季子诔》:“甲寅之秋,常接谈燕,清言相酬,如对琼树。”

(2).指 魏 晋 时期 何晏 、 王衍 等崇尚《老》《庄》,摈弃世务,竞谈玄理的风气。 晋 陶潜 《扇上画赞》:“ 郑叟 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晋书·郭象传》:“﹝ 郭象 ﹞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清 姚鼐 《<庄子章义>序》:“余观之,特 正始 以来,所谓清言耳!” 鲁迅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晋 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参见“ 清谈 ”、“ 玄谈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清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高妙雅致的言论

指精辟、深邃且富有哲理的言谈,多用于形容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玄谈风尚。这类言论注重思辨与意境,追求超越世俗的智慧,如《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的竹林七贤等名士的对话,常以简洁语言探讨宇宙人生之理。其特点是语言凝练、意蕴悠远,体现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境界。

二、指代魏晋玄学清谈

特指魏晋时期盛行的以《周易》《老子》《庄子》为核心的哲学讨论活动,称为“清谈”或“玄谈”。此类活动脱离实际政务,专注于抽象义理的辨析,如“有无之辨”“言意之辨”,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乐广等。《晋书·乐广传》载其“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即擅长口头论辩而不擅著述,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潮流。


文化内涵与演变

“清言”承载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其形式虽在唐代后逐渐衰落,但对中国哲学、文学及士人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宋代以降,该词引申为泛指高雅脱俗的言论,如明代文人笔记中的“林下清言”,强调超然物外的对话意境。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及历史用例
  2. 《世说新语》(中华书局):魏晋清谈的原始文献
  3. 《晋书》(中华书局):乐广等清谈家的史料记载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词义演变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清言”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高雅脱俗的言论

指内容深刻、富有哲理的对话或论述,常见于文人雅士的交流中。例如晋代陶渊明在《咏二疏》中用“清言晓未悟”形容用精妙言论启发他人。唐代章八元也在诗中提到“缓步接清言”,体现清谈的文化氛围。


2.魏晋时期的玄谈风气

特指魏晋时期以何晏、王衍等名士为代表的风潮,他们推崇《老子》《庄子》,主张摈弃世俗事务,专注于探讨玄学哲理(即“清谈”或“玄谈”)。《晋书·郭象传》记载郭象“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也描述何晏主持清谈时“谈客盈坐”的场景。


3.文学体裁(晚明至清初)

作为一种文体,“清言”又称“清言小品”,盛行于晚明时期。这类作品多以格言、随笔形式呈现,内容涉及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等,语言简练隽永,代表作家包括屠隆、陈继儒等。


补充说明:

(注:如需具体文献案例或扩展讨论,可参考《世说新语》《菜根谭》等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邦节逼宫壁厢布徧抄查称羡叱李出定椎鲁朴钝帝国鼎分丁银东方番阏非命凤屧分晓改行从善阁浅革心易行灌流官俳官馔红靺鞨火浣布简亢歼良交捽棘门军惊赏进履圯桥镌印鸓鼠联猭凉了半截律典马兰头漫思茶眊瞶摩顶至足内阁中书篇咏品量秋芜缺望人啬夫沙色柿蔕师心自是手脚水菑松落桃之夭夭铁面头头是道僞造诬淫小儿郎小姑独处邪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