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皺紗。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九:“贈之以佛衣綾而不受,贈之以紋縠而不受。”
“紋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絲織品的紋理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紋縠”指皺紗,即表面帶有細密皺紋的輕薄絲織物。其名稱來源于材質特點: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獻,例如:
因縠的皺紋特征,古人常以“縠紋”比喻水面波紋。如蘇轼《臨江仙》中“夜闌風靜縠紋平”,即用水波類比絲織品紋理。
現代漢語中,“紋縠”已非常用詞彙,更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化表達中。其近義詞包括“绉紗”“縠紋”等。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或絲織工藝,可參考《遊宦紀聞》原文或紡織史相關研究。
紋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紋和縠兩個字組成。
紋的部首是纟,總共有6畫;縠的部首是糸,總共有12畫。
紋縠是古代的一種紋飾,主要用于裝飾衣物或器物。紋是指花紋,縠指細密的網紋。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紋飾的名稱,用來形容細密的線條紋樣。
繁體字中,紋縠的寫法是「紋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紋的古代寫法是「文」,縠的古代寫法是「欲」。因為漢字的演變,這兩個字的寫法也隨之改變。
1. 這幅畫上的紋縠修飾精美,展示了古代的工藝技術。
2. 這條絲綢上織有美麗的紋縠,使得服裝更加高貴典雅。
紋飾、紋樣、細密、裝飾
圖案、花紋、紋樣
素淨、無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