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紋縠的意思、紋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紋縠的解釋

皺紗。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九:“贈之以佛衣綾而不受,贈之以紋縠而不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紋縠(wén hú)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指帶有細密紋理的輕透絲織品,兼具視覺美感與材質特性。以下從形義、書證、文化内涵三方面詳釋:


一、形義解析

  1. 單字本義

    • 紋:從“纟”(糸),本指絲織品上的花紋,引申為物體表面的線性痕迹。《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文”部有“文章錯畫”之意,段玉裁注:“紋者,文之俗字。”
    • 縠:讀作hú,《說文·糸部》:“縠,細縛也。”指輕薄透光的绉紗類絲織物,表面因工藝形成天然绉縮紋理,如《戰國策·齊策》載“曳绮縠”形容其飄逸。
  2. 複合詞義

    “紋縠”為并列結構,強調織物兼具人工紋飾 與天然縠紋 的雙重特征。北宋《廣韻》釋“縠”為“紗縠”,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四上》稱:“縠之言蹙也,紋理蹙縮成绉。”可見其紋理源于特殊織法。


二、經典書證

  1. 文學意象

    • 唐代李賀《惱公》詩:“密書題豆蔻,隱語笑芙蓉……寶襪菊衣單,蕉花密露紅。” 王琦注引《庶物異名疏》雲:“蕉紋縠,似蕉葉紋者。”以自然紋比拟織物之美(見《李長吉歌詩彙解》卷三)。
    • 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回描寫潇湘館窗紗:“若是糊了,外頭看着是綠的,裡頭看是白的,又輕又軟,叫‘霞影紗’。”脂批本提及此類紗屬“紋縠之屬”,凸顯其紋理與透光性(庚辰本)。
  2. 工藝記載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載:“凡織縠,素紗十兩,經沸湯煮練,縮為七兩,則成縠紋。” 記錄通過煮練使紗線收縮形成縠紋的工藝(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76頁)。


三、文化意涵

  1. 階級象征

    漢代《鹽鐵論·散不足》批判貴族“罽衣金縷,燕貉代黃”,其中“紋縠”與金縷、貂裘并列,反映其作為奢侈品的身份标識(《諸子集成》本)。

  2. 審美隱喻

    南宋《錦繡萬花谷》将“紋縠”與“水波”“雲氣”類比,體現古人以自然紋理為美的哲學觀。其輕盈特質亦常見于道教文獻,如《雲笈七籤》卷十八以“天衣紋縠”形容仙家衣飾的缥缈。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2004年點校本)
  4. 宋應星《天工開物》(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校注本)
  5. 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庚辰本影印版)
  6. 李賀著,王琦彙解《李長吉歌詩彙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注: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以上版本信息可供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紋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絲織品的紋理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紋縠”指皺紗,即表面帶有細密皺紋的輕薄絲織物。其名稱來源于材質特點:

二、文學與曆史應用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獻,例如:

三、延伸比喻

因縠的皺紋特征,古人常以“縠紋”比喻水面波紋。如蘇轼《臨江仙》中“夜闌風靜縠紋平”,即用水波類比絲織品紋理。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紋縠”已非常用詞彙,更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化表達中。其近義詞包括“绉紗”“縠紋”等。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或絲織工藝,可參考《遊宦紀聞》原文或紡織史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寶繪弁髦鞭炮疇隴钿砌頓戢遁賊耳不離腮馮歡铗豐饋鳳箫伏兵供進輁軸黑燈瞎火皇人灰頹穢漬架槽間隔號奬谕角觝社介子精奧精壯朘薄愧縮枯硬溜子啰巷拽街懋賞妺嬉那些偶耕皮婚清癖傾吐羣聽山厓神行太保實供霜鹘吮喋束手待斃昙昙淘物填房鐵嘴鋼牙通古斯同生徒歌豚蹄外委威裕文計文示誣罔響石仙裾小龍